大東盟飲食盛會 - 陶傑

大東盟飲食盛會 - 陶傑

東盟會議在吉隆坡開幕,中國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東盟會員本來共十國:星、馬、泰、菲、印尼、越、柬、緬、寮、汶萊,後來旁列中、日、韓三國為觀察員,外圍圈又多了澳、紐、印度三國,並成「十國一核,六方兩環」的「大東盟」之局。
「大東盟」沒有美國的份兒,對於中國,比起亞太經合會議有礙眼睛衝鼻子的布殊,中國領袖出席東盟會議,無疑有了更大的「自信」。可惜好景不常,在政治方面,東盟雖無美國,卻有美國的忠實盟友日本,還有南亞的印度,都並為美國在東盟的「耳目」。在種族方面,澳紐兩國是白人國家,又打破了東盟「黃種亞裔」獨大之局。東盟本來是一個東南亞的經貿組織,現在卻搞成「局中有局、會外有會」,好似曾蔭權的行政會議雜色班子一樣,難免各懷鬼胎。
澳紐兩國本來跟東盟沾不上邊,卻由於日本、新加坡、印尼三國的堅持,餐桌上多加了兩副刀叉位子,為了平衡中國的影響力。新加坡一向親美疑中,印尼則不容國內的華裔壯大,日本對中國的看法更不在話下,因此東盟結構日益複雜,漸為政治的角力場。

這就有了美中暗鬥的縫罅,中國在東盟可拉攏極度反美的馬來西亞,因為大馬竟然還對中國享有貿易順差:馬來西亞向中國提供石油和橡膠等原材料的出口額,超過中國的成衣和鞋類向大馬的輸入量,這就是中國女遊客遭辱於大馬,馬來西亞政府要急急拉住中國「道歉」的原因。然而東盟大多數國家對中國仍有疑懼,比起美國的勢力,兩「害」相權,東盟寧見美國維持強大的影響力,特別是中國竟向越南送秋波,提出中越舉行聯合軍演,令東盟許多國家側目。
大東盟十六國高峯會,由是之故,不會開成一個「團結的大會」、「和諧的大會」,而是中日韓、印澳紐六個外圍國亮相「霸位」的立威時機。沒有了美國,「大東盟」反而沒有了一個重心,中國固然遠遠未成「盟主」,日本雖早在上世紀已倡導「大東亞共榮圈」,出席大東盟高峯會議主要是盯緊中國。越、寮、柬、汶萊等國弱小,尚不足論,反而星馬爭權,嫌隙已久,可以在大東盟中爭取發言權。
大東盟的野心不小,想學歐盟,在十五年內建立一個類似歐盟的大政體,中國樂見其成,但大東盟的結構遠比歐洲複雜,利益衝突,舊怨世仇,吵吵嚷嚷,不可能成為另一個歐洲。
抗衡甚麼大國,一年一度的高峯會,最大的貢獻,恐怕限於沙爹和咖喱的飲食廚藝交流,椰芒溢香,令人遙望而嘴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