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民主 也得服眾

反對民主 也得服眾

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email protected]

對民主?
遊行前後,與各界友朋相會,實踐自己曾經宣揚、也願多見的「咖啡館的民主」。聽到不少反對的聲音。自由社會,各是其是。沒有異見才怪。細想之下,發覺「異見分子」的反對意見,「有趣」極了。值得一起討論。
民主,必須是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沒有這個,不必談了。
真的?
一八六三年,美國內戰呈膠着狀態。蓋蒂斯堡一役剛結束,林肯總統立刻驅車到戰場,發表他悼念陣亡將士的《宣言》。結束時說,願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政府能長存不朽。」首先,任何政府,都符合第一項的,包括最獨裁的在內。沒有一個政府會說,這個政府不「屬於」人民的。其次,任何政府,都宣稱「為人民服務」,「為了百姓的好」。一切好處,人民都能享有,正因為政府是「為了人民而存在的」。可以口惠而實不至。當然。只有是否「讓人民自己來治理的」政府,才是民主的試金石。

怎樣才算夠水準?

唸大學時,平生第一次接觸論民主的政治學科,就叫GovernmentbythePeople。前兩項作不得準。教授說。這麼基本的概念都沒懂,莫非真的「思想未搞通」?
順帶一提。有人說︰林肯有「三民」,我們也有「三民」。國父就是受了「感染」,才創三民學說。所以得三民並舉,才可行民主。有趣得緊。翻開民族主義第一講,你看到甚麼?那時革命排滿,所以孫先生開宗明義說,他談的,是漢族的民族主義。今天,可以嗎?
再說。民生固然重要。道理上說,它和民主,是兩碼子事。人民可以投票選出民主政府,卻無從選出民生政府。
說到民權。那是比較接近了。但國父原來的構想,卻是先實施軍政。討平軍閥後,施行訓政。我們常聽到的口號——還政於民,是憲政階段才會出現的。為甚麼?很簡單。老百姓太愚昧,不懂政治。得好好教導,把他們帶上軌道後,才可以行憲。國府遷台後,好些老人家認為,因為行憲太倉卒,招致失敗。甚至把責任推到胡適頭上。
中共建政後,號稱「人民民主專政」。民主與專政並列。可謂舉世無雙了。依林肯的「三民」標準,到達了哪一「民」?「六四」以前以後,口徑沒有改變︰中國不能行民主,因為人民沒有準備好,也不合國情。與國府當年的說法,有啥不同?好個難兄難弟。中國人需要訓政。而訓政,可以一路訓下去。統治者永遠英明偉大。愚蠢的,是人民。
好了。說人民水平不夠的,為數不少。奇怪的是,從來沒有人說清楚,怎樣才算是夠水準的百姓?誰來決定大家夠不夠水平來享用民主?有共同接受的指標嗎?如果有,是甚麼?平均教育水平?文盲率?平均入息?還是我的喜好?有權的、有錢的,說人家不夠條件;有沒有想過,難道要先有權、先有錢,才配有民主?如果我有錢有權,我還要民主來作甚麼?

如何「循序漸進」?

另一些人說,不是錢權的問題。民主會意見太多,製造不穩定。那沒有喧鬧聲的社會,就很穩定了?打開地圖看看。動盪的,是西歐?北美?還是非洲、中南美?中亞?你會說︰印度比緬甸,好不了多少。那南韓北韓得等量齊觀了?統一前的東德,與西德平起平坐?縱使普通的印度百姓,在物質生活上,也許不比緬甸人高出多少;但起碼,他有較多的自由和尊嚴。
不行。要循序漸進。好說。請問︰這個「序」,怎樣「循」法?就算你繪出一幅「循序圖」,使人人有序可循了。也可以問︰為甚麼圖是你繪的?我繪的行不行?你超凡入聖,不會犯錯?如果統治者用「拖字訣」,把訓政無限期實施下去,那麼,有圖,又有何可取?
民主,有缺點。但反對,也得服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