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12月份,港股進入另外一個高潮,就是新股認購熱潮。自領匯(823)上市為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之後,市場掀起新一輪新股尋寶熱,舉凡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有關的,又或者是在中國從事房地產投資的公司,認購反應都十分熱烈。
早前市場焦點的國內銀行股份,風頭一下子被其他新股蓋過了,交通銀行(3328)上市至今回報逾兩成;而建設銀行(939)的升幅也有數個百分點。於是有些意見認為,把這些股份上市,是賤賣國有資產。
出現這些批評的原因,是這些銀行股不在內地股市先上市,反而在香港上市,使到內地股民未能參與有關投資。其次是在國有銀行進行改革之時,先引入策略性股東,而這些外資銀行以較便宜的市帳率(售價除以每股帳面值)入股,但持有股份不久便能大獲利潤。
例如早前入股建設銀行的外資,入股時市帳率只是1倍多些(例如1.2-1.4倍),但現時的市帳率已是2倍左右。原意是希望引入外國的管理經驗,但銀行的管理改革尚未見到成績,入股的外資已獲利甚豐,使到內地股民「睇唔過眼」。
結果,原本希望今年上市的工商銀行及中國銀行「被迫」拖慢招股進程,要先解決被視為賤賣國有資產的問題。
定價學問大
其實,新股上市要看天時、地利和人和,定價太過進取,可能使股份賣不去;相反,太便宜的話,又被說成賤賣資產。而新股上市亦有其周期,通常近年尾市場會較旺,較適合重磅股上市,所以中國銀行及工商銀行錯過了今年12月的檔期,便要在明年重新找個合適時機上市。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