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造就電子垃圾港

世貿造就電子垃圾港

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將於明天舉行,香港政府的宣傳攻勢凌厲,誓要確保是次會議能勝利完成。在香港政府的宣傳中,世貿會議好像只跟兩件事有關:一、激進分子「大軍壓境」;二、香港市民必須支持世貿會議。政府沒有讓市民了解所謂「激進分子」為何要抗議世貿。政府向市民解釋世貿在做甚麼,卻只是展示它被粉飾的一面。
陳宇輝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事實是,世貿在推動自由貿易的同時,卻對自己帶來的環境破壞置之不理。世貿組織已明確指出,它們關心的只是如何推動自由貿易,環境保護的任務應該交由其他相關的組織去承擔。

衝擊環保法例

世貿組織下有一個仲裁機制,處理成員國之間就貿易糾紛的訴訟。至於處理糾紛的小組,則由三個自由貿易專家組成,他們的決定便制訂及定義了整個世貿組織對「自由貿易」的理解及詮釋。
跨國企業及多個政府正積極利用世貿這個平台,以及這個仲裁機制,去繞過、甚至傷害各種各樣的環保規則,衝擊地區性的環境保護法律,以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
最明顯的例子,是歐盟地區對基因改造生物,以及電子產品或電子垃圾的規管,被世貿成員國定性為「非關稅」貿易壁壘。
國際方面,管制國際上有害廢物(包括有毒的電子垃圾)跨境轉運,禁止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有害廢物的《巴塞爾公約》(下稱《公約》),有不少世貿分析家卻指控這些保護環境的「公約」,是「非關稅」的貿易壁壘。

製造寒蟬效應

由於世貿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公約》已逐步被世貿條款削弱,《公約》的秘書處已主動與世貿溝通,並要求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貿會議。
《公約》的秘書處亦表明:「世貿組織就國際環境公約(包括《巴塞爾公約》)的談判,對《巴塞爾公約》的影響仍然有不明朗因素。」
由於世貿的影響力太大,令不少國家在考慮為自身的環保立法時,已擔心會不符合世貿的協定。這種寒蟬效應令國際社會——包括香港在內,在保護環境方面所作的努力,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多年來,香港已成為電子垃圾的中轉站。每天都有大批電子垃圾由外國運來香港,再轉運入珠三角一帶。我們也許以為「電子垃圾貿易」既可帶動經濟,又對香港無害,何樂而不為?
實際上,由於大多數路經本港的電子垃圾,被暫存在新界的廢棄農地,綠色和平與環保署早前便在這些電子垃圾場中,找到有毒污染物鉛及溴化阻燃劑。這些路經香港的電子垃圾,不但污染了發展中國家的人及環境,更會為香港及附近一帶地區造成嚴重的污染及傷害。

不能盲目支持

香港政府雖然簽署了《巴塞爾公約》,卻仍然未在本地落實立法,導致香港成為電子垃圾的中轉站,政府的作為儼如寒蟬效應中的寒蟬。
政府不但一直以「自由貿易」作為藉口,拒絕嚴格落實《巴塞爾公約》,現在還向市民隱瞞世貿組織對環境的威脅,要港人盲目支持世貿會議。
我們相信香港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不但會爭取普選,為民主之路而上街遊行,亦會擁抱環境、熱愛公義。政府理應切實履行國際義務,嚴格落實《巴塞爾公約》,禁止電子垃圾貿易,保護香港及第三世界的環境。香港政府及世貿會議亦不應以「自由貿易」之名繼續破壞地球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