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全面採用勾地制度出售土地後,過去兩年經拍賣售出的地皮數量劇減,但在成交金額方面,卻連續兩年都錄得過百億元。今年僅拍賣4幅市區地皮,便收近120億元,連同補地價估計超過160億元的收入,合共為庫房帶來280億元進帳。
僅4幅地皮拍賣
今年拍地收益雖較去年近181億元少,但在政府堅持不恢復定期賣地,及重施高地價政策下,再加上發展商求地若渴,地皮成交價絕對是「麵粉貴過麵包」,4幅地皮全部落入大發展商手中。
去年在拍地場上屢次爭地失敗的信和置業(083)今年可謂吐氣揚眉,除夥南豐集團及華人置業(127)合組財團,以每方呎樓面地價約5300多元及近5500元,一口氣投得2幅大角嘴商住地皮外,今年初更有震驚市場之作,以高於底價近2倍,擊敗華懋集團、嘉里建設(683)及羅氏地產等對手,以18.2億元奪得九龍灣商貿地皮,每方呎樓面地價達3000元水平。
至於新鴻基地產(016)則擊退恒基地產(012)、南豐、長江實業(001)及信和等,高出底價70%投得牛池灣住宅地皮,樓面地價每方呎5400多元,較現樓價高。
回顧今年發展商的勾地申請,未算熱烈,首10個月,有5個月是沒有勾地個案。申請的全是市區土地,包括山頂加列山道豪宅地皮、北角油街前政府物料供應處倉庫、3幅大角嘴商住土地及牛池灣地皮。其中油街地皮更在4、5月間被連勾3次,但均告失敗,加列山道地皮也兩度被勾。
補價金額大增1.5倍
由於發展商積極透過換地或改地契來增加土地儲備,政府首9月來自此類的補地價收入,估計超過160億元,較去年增約1.5倍,較大宗補價交易如將軍澳86區首期商住發展及馬鐵烏溪沙站上蓋發展,共佔約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