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電子證書服務和認證中心,艱苦經營多年,終於捱不往。政府上周宣布邀請私營機構與香港郵政核證機關合作經營電子證書服務,美其名是「引進私營合作產生協同效應」,實質是「請君入甕來幫政府收拾殘局」。
二億投資泥牛入海
假若沒有私營企業接手,政府將於08年3月結束營運。這項核證服務始於2000年通過的《電子交易條例》,當年已經是科網熱潮「水尾」,但香港郵政仍然拍心口勇字當頭的接了來做。
電子證書服務在港並非持牌人專利,人人可以申請牌照,如果業務真是有利可圖,早應有商家問津,何必政府操心!截至11月中,香港郵政共發出約147萬張電子證書,但其中120萬張是透過換領新的智能身份證時,是香港郵政以「捆綁式服務」免費送出去的,希望做大用戶基礎,從而提高使用量。可惜,雖然用戶數目龐大,但絕大部份用戶均屬「免年費」;電子證書只獲20種商業服務採用,使用量已經奇低,如果沒有賽馬投注的話,使用率將低上加低;結果這項服務累積的營運虧損達8900萬元,而香港郵政已經投資了2億元,根本沒有機會翻本,間接由買首日封的人補貼大家用電子證書服務,看來審計署可以開新file審核一下當初盤數點計。
電子證書另一項最為人詬病的是其複雜無比的使用方法,連香港郵政的頂頭上司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也不願死撐,坦言電子證書極之難用,連高智商的局長也搞不掂,凡夫俗子如我等又怎能不舉手投降呢?
電貿發展尚未成熟
若果真的有商家肯接手,恭喜!恭喜!但商家看中的應該並非是電子證書服務,應是147萬的客戶群和客戶資料。舉例,若果3G商接手,即時推出3G加電子證書套餐服務,並趁機推銷手機電子商貿服務,應該有得做;又或者是證券投資公司,一次過拿下147萬的客戶資料,同時促銷股票、基金、保險和外滙買賣服務,這等才算得上是有「協同效應」。不過,核證原本是一種核實身份的中介服務,搞得如此商業化,又是否政府所願見到?
一項電子證書服務的失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後亦顯示了香港商業對用戶電子商貿的發展尚未成熟,用戶對身份確認的意識仍未足夠。這點值得政府三思。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