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英語水平江河日下,已是老生常談。但大家七嘴八舌過後,應該有人站出來發問:「怎麼辦?」我想HongKongSocietyforthePromotionofEnglish的負責人楊光宗(PhilipYeung)就是這樣一個有心人。他最近在《南華早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因此值得注意。
他認為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的建議,「精英」學校每班吸收五名「中文非母語」(non-Chinesespeaking)的學生方向是對了,只是數量似嫌不足。他說自己做學生時,班上的外籍同學佔四分之一。「老外」不懂中文,課室內外要「交流」,只靠英文。本地生不想成為「異類」,只好努力學好英文。
熱心推廣英語的楊光宗,最近到牛頭角一家小學參觀,所見所聞,令他大開眼界。他「訪問」過的教室中,有一班的學生全是印巴裔的孩子,哎呀,眼睛睜得大大的,fullofbeans,渾身是勁。你問問題,話未說完,小毛頭已爭先恐後舉手搶着回答。
他又到另一班房「巡視」,孩子全是「本地生」。你問甚麼問題,他們總是「羞人答答」的,全無反應。楊光宗後來得知,這家小學印巴裔的學生佔全校人數百分之六十,但上課時說中文的本地生和中文非母語的學生卻分成楚河漢界,相見如陌路人。學生分隔起來授課,令楊光宗百思不得其解。假設印巴子弟捨母語外還通英文語,那麼本地生日常跟他們混在一起,因勢利導,學習這種外語的誘因自然增加。這麼一個顯淺的道理,教統局中人不可能不明白。本地和非本地生分班施教的政策如果還在執行,一定有外人不明所以的技術困難。他們在明,我們在暗,不便瞎猜。
跟楊光宗一樣,我也是推廣英語的有心人。十年來寫下的「推廣」文字,已有十來篇。楊光宗寫的是英文,我寫的是中文,但目標一樣:希望政府讓我們的孩子盡早接觸學習英語的自然環境。如果「混合班」的制度可行,看來我們孩子收益的,不單是練習英語的機會,說不定還會從異族文化學到身懷fullofbeans的絕技。因此在這方面爭取「外援」急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