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之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爭取回報,投資隨回報增值,資本可逐步壯大,可再投資獲利,或用於其他用途,不管個人、企業或政府,進行投資之目的大抵如此,不應有重大差異。
政府最大又最重要的投資,莫過於教育投資,全世界的先進國家及城市,都不會吝嗇於這方面的開支,因為有好人才,方能令社會進步,而培育出好的人才,領導社會作好的發展,便是教育投資的回報。
任何投資都應有目標,及達成目標的計劃,亦應有客觀評估回報的標準,達不到目標,必須找得原因,若有人需要承擔未達目標的責任,亦必須有恰當的處分。然而,若香港市民檢視一下特區政府的教育投資,便會發現一大堆的問題,當然回報並不理想,要負責任的人不但沒有被處分,甚至可能獲加官晉爵,教育投資的失誤亦沒有找出來,又或病因明顯,都未有對症下藥,令惡劣的情況更趨嚴重。
派錢為母語教學「撑場」?
剛公布的評核試告訴市民,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如此差勁,官員的解說竟是「評審要求定得高」!這些未來社會主人翁,英文差,中文亦不見得好,怎不叫人憂心?這結果同時反映差勁的教育制度。教統局新近提議的語文資助計劃,中中所得之撥款為英中之6倍,這種明顯不公平的傾斜,背後動機惹人疑竇。但站在納稅人的角度,最想知道的是,逾10億元的額外撥款申請是為了甚麼?又期望達到甚麼目標?未來如何評估成效?這一切問題,暫時都沒有答案,不知道立法會議員是否會要求教統局給予清晰無議的答案。
事實上,現時教育投資亦有很多地方出現捨本逐末的現象,小學生英語水平低落,自然令中學接收大批未達水平的學生,中中與英中的語文能力差異自然會擴闊,要增加英語培訓資源,重點應在小學,而非中學,小學打好了基礎,中學的語文問題便可清除,這樣顯淺的道理,為何教統局諸君可以不知道?對於市民而言,只能這樣想,教統局「派錢」,很有可能只是為母語教學「撐場」,政策是否恰當,教育投資是否用於最好的地方,已經非教統局考慮之處,作為納稅人,你是否同意這樣的教育投資方式呢?
教育投資出岔子,令中學生的英語水平低落,增撥資源補救並非全不合理,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對症下藥方法,是從小學教育入手,納稅人的金錢才不會錯誤投資。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