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台灣是中國人第一片擁有完整民主選舉的土地,相信沒有人會持異議。但是,我們在讚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勇氣時,也不期然會對他醜陋的吃相感到可笑。台灣的選舉何嘗不是陷入旁觀者的雙重目光中?在剛結束的台灣三合一選舉中,民主選舉的優勝劣敗再次給我們深思的機會。
黃天沂 城市智庫時評部召集人
隨着親民黨和台聯黨愈來愈被邊緣化,這次三合一選舉其實就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藍綠」對決。
國民黨在社會籠罩着不滿民進黨政府的氣氛下,大獲全勝,取得了二十三個席位中的十四個,民進黨卻只保住了六個席位,可謂慘敗。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具有指標性的「民主聖地」,包括宜蘭縣、嘉義市均一一淪陷,選民用選票狠狠地「教訓」了民進黨政府。
經此一役,國民黨一洗頹風。繼去年立委選舉「泛藍過半」後,國民黨正向○八年重新奪回政權的目標步步進逼。
步入理性正途
新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以泛藍共主的姿態脫韁而出,不僅他的入學成績合格,而且也牢牢掌握了○八年總統選舉的入場券。可以預期,馬英九的選戰已提前展開。反觀民進黨不僅士氣嚴重受挫,而且呂蘇謝游「四大天王」到底誰為民進黨而戰,似乎仍有一番險惡的內鬥。如果國民黨再次執政,台灣兩黨政治的格局可說是完成了一個循環。
自從蔣經國在一九八七年宣告結束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為台灣民主化拉開了序幕後,台灣的民主在交織着黑金、暴力的陰霾中艱難前行。我們之所以對民主既愛又恨,是因為民主具有社會原動力與破壞力的兩面性。
台灣在民主的推動下,打破了獨裁政治的藩籬,催生出一個昌明、發達的社會。但是,人的權力慾望卻在污穢的政治泥淖中沉淪。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二○○○年陳水扁上台後,台灣經濟一片愁雲慘霧。難怪有人認為民進黨政府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即使如此,台灣有一大批「綠營」的死忠支持者,他們抱着「肚子扁扁還是選阿扁」的心態,仍會把票投給民進黨。這其實是民主的非理性,也是我們必須引以為鑑的地方。幸好,這次三合一選舉的結果告訴我們,台灣的選舉開始步入理性的正途。
先驅者的堅韌
民主的實踐就像初生嬰兒的一段生命歷程,父母怎會恥笑兒女的天真與可愛,甚至是荒唐與滑稽?當我們唾棄台灣民主「核突」的一面時,更應該讚賞它踏出先驅者那種堅韌的步伐,以及探索中國人自己的民主道路的勇氣。
中國古代經歷了幾千年的治亂興衰,淪喪了多少代熱血澎湃的青春,要突破這個歷史循環,民主選舉的確值得我們實踐。正因為台灣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民主選舉的運作模式,人民手中有選票,才能對民進黨政府「說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全民的視覺去監督政府更為有效,更符合民意。當然,民意絕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也應該具有「少數服從多數」的胸襟。
總之,我們不應將台灣選舉文化片面歸結為民主的壞榜樣,只要放大瞳孔,包容更廣闊的空間,壞榜樣可能就是衝向理性民主的起跑點。如果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甚麼不會有台灣特色的民主選舉?台灣的民主狂熱了十幾年,似乎有回歸理性的迹象。
香港更加成熟
相比之下,香港的民主條件比台灣更成熟,單單從近年歷次的大遊行可以看出,香港人都是以一種溫和的、守秩序的方式爭取民主。當然,凡事的發展都有一個臨界點,筆者擔心的是,那些爭取者最終會採取與其與虎謀皮,不如揭竿起義的態度。這不是鼓吹暴民政治,而是滿腔的義憤填膺可能有的合理的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