髑髏宴 - 陶傑

髑髏宴 - 陶傑

中學生精讀中國歷史,不如多花點時間讀世界史。
一部羅馬帝國興亡史,情節比較健康:凱撒和尼祿,只是英雄和暴君之差,當中沒有一個太監、奴才、外戚的夾心階層。布魯圖、安東尼奧、屋大維,將軍和英雄,面譜清晰,其中也沒有岳飛受陷於秦檜、袁崇煥誤中反間計一類的陰暗奸謀。好人多半有好下場,即使凱撒遇刺在元老院、耶穌釘於十字架,學生在羅馬史中學到許多智慧,而不是壞心腸。
讀世界史以歐洲為中心,輔以日本和印度,應該是二十一世紀新時代的歷史教育新方向。再加一點點殖民交通史,證以鄭和下西洋的外一章,一桌史學的盛宴:有魚有肉的,還有蔬菜和水果,對於一個十五歲的中四學生,營養已經夠了。
培養一點橫向的世界觀,比鑽進縱深的三千年中國更加重要。外國的歷史沒有那麼多爭議:拿破崙和威靈頓之戰,是英雄的角力,比較像一場拳賽,彼此都遵守一些遊戲規則,沒有弄奸使毒,暗踢對方的下陰,往對手的眼睛撒胡椒。讀到希特拉第三帝國的崛起,屠殺猶太人的經過,比較令人抑鬱,但幸好最後邪不能勝正,跟日本的原爆一樣,希特拉集團受到應有的懲罰。

歷史既然是一部不完的故事書,那麼故事一定要有教訓,教訓叫做Moral,也就是道德的意思。少年學生的故事書,最要緊是正義最終的伸張,這是一切童話的主題。當然有時忠奸不太分明,例如羅馬總督彼拉多和耶穌,在那個時代,只是四目凝視的兩個對手,不一定是正邪的對立,但是耶穌之死,精神永生,終究令人欣慰。
讀中國歷史,好人死得太多,壞人幾乎都有好報,一切都太過Demoralising,也就是違逆道德的期待。一部明史,黑暗三百年,掩卷而寒慄: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十三朝的昏君暴君、奸臣壞蛋都可以隻手遮天、神明在哪裏,正義感又在何方?
老師解答不了,課本更沒有答案,學生只要背誦一切細節:九品中正制、宸濠之亂、燕雲十六州,還有一大堆八股濫詞:藩鎮必「尾大不掉」,人才必「青黃不接」,賢臣必「功高震主」,武將必「剛愎自用」,所有的悲劇最後歸納為四條成語的公式,閤上書本,有如遊完一遍地獄。
勇敢地改革歷史課程吧,但一個缺乏政治人才的政府,又何來見識和勇氣,學生只有一代代啃下一桌的血肉羶腥,獨對滿座的髑髏,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