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首次公布反映銀行平均資金成本的綜合利率(CompositeRate,下稱C),截至9月底的季度為2.33厘,遠低於當時的最優惠利率(P)水平。銀行界對是否採取C作為按息定價,普遍持觀望態度;按揭公司則表示會研究推出相關產品,但要視乎市場反應及需求。
【本報訊】自金管局5月中旬推出「三招」措施,令拆息從接近零水平反彈後,加上聯儲局接連加息,P已由6月底的5.75厘及6厘,升至第三季末的7厘及7.25厘。該局昨日公布的C,亦反映任三招及加息效應,同期的C已從6月底1.58厘,上揚75點子至2.33厘,惟升幅明顯較P少;自03年底至05年3月計,C更徘徊0.24至0.8厘的低位。
若以第三季市場平均按息5厘(即以7.25厘的P減2.25厘),與2.33厘的C比較,差額為2.67厘,可視作銀行從中賺取的平均息差,但這尚未扣除營運成本,而且C是業內平均數,每家銀行的資金成本不同。
遠低於同期P的7/7.25厘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專欄《觀點》內指出,對市場出現按揭利率低於P,讓人感到「有點混亂」,有關對策可以包括考慮該局建議的另一個參考利率──一個能反映銀行平均資金成本的利率。雖然銀行決定不採用C,但銀行客戶「也可主動要求銀行以C作為釐定貸款利率的參考」。
按揭公司高級副總裁(業務運作)霍子俊表示,該公司會因應公布的C,研究是否推出與該利率掛鈎的產品,惟暫時未有具體計劃,一切視乎市場反應及需求決定。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鄭偉雄指銀行對C反應冷淡,希望按揭公司能起帶動作用,他指C與實際按息差幅,在加息環境下逐漸擴闊,意味將來銀行調高按息壓力有限,有利樓市及按揭復甦。
滙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相信,當局公布C目的是希望銀行加強利率風險管理,但市場息率上落較快,按季度公布的C可能有滯後現象。他指出目前沿用的P,已能反映銀行的資金成本狀況,若銀行以C加上一息差,作為按息定價,水平與目前以P減一息差得出的利率相若,分別不大。
按季公布憂數據滯後
不過,他不排除若資金成本與C「距離接近」的銀行,採用此息率基礎作定價「亦不為奇」,滙豐會研究以C定價的產品有無客戶需求,暫時要觀察市場反應再作決定。滙豐亞太主席鄭海泉則說,市民已習慣應用P,未有打算參考該利率。
東亞銀行(023)執行董事陳棋昌說,暫無意採取C作為按息定價,該利率只是反映銀行平均資金水平,但銀行營運還有很多成本,而且每家銀行實際的C水平可能差異很大,客戶最關心只是實際按揭利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