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太福音有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使他有餘;凡是沒有的,連他所僅有的也要拿走」,這種「馬太效應」道出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無情規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落後國家無法積累資本、缺乏追加投資,以致發展無以為繼。要突破發展樽頸,的確困難重重。
打着反世貿旗幟的非政府組織詛咒自由貿易,認為這樣做,只會造就了發達國家實行「經濟帝國主義」,將產品和服務源源不絕出口傾銷,向發展中國家巧取豪奪。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來說,上街抗議世貿開放農業市場的協議,絕非一齣嘉年華,而是一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生死鬥爭。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世貿部長級會議,南韓農民李京海高舉「世貿謀殺農民」的標語,然後拔出利刀,自刺胸膛,以死控訴世貿,實在令人難過。
盧德與李京海的鮮血
看深一層,目前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把地球的有限資源,在「比較優勢」的經濟規律下,透過自由貿易,發揮最大的使用效率,已是「地球村」發展的出路。一如19世紀工業革命,發明了機器,一度使大批工人失業。當時,工人怒指機器搶奪了他們的飯碗,所以誓要搗毀機器。萊斯特郡一名叫盧德(Luddite)的工人,便第一個搗毀了一部織襪機,揭起一場以摧毀機器為戰鬥目標的「盧德運動」。到1812年,英國政府不得不頒布《搗毀機器懲治法》,用極刑絞死工人。這些工人所流的鮮血,跟李京海一樣,在時代發展的巨輪中,成為悲劇人物;在人類發展史上,寫下一個令人黯然神傷的注腳。
事實上,反全球化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自由競爭與開放貿易,而在於發達國家利用既有的發展和資本積累優勢,在世貿框架的談判中,透過隱含和種種損人利己的條文,剝奪了發展中國家公平競爭的機會;也使貧困國家的弱勢社群,失去了謀生本錢。
更重要一點,是發達國家可以利用金融優勢,發揮「馬太效應」的威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無論從政府到企業,當進入國際市場,在資產與負債、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基於無法採用本國貨幣來結算,結果被迫使用不同的貨幣來計值,這樣一來,便備受貨幣滙率變化的影響。若果該國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濫發鈔票,貨幣貶值的壓力更大,令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甚至墮入了發展樽頸而無法自拔,永陷貧窮。可以說,反對自由貿易,其實是開歷史倒車;要反對的,應該是阻礙自由貿易的不公平競爭。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