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發展中的賭城馬拉松

三十會:發展中的賭城馬拉松

澳門國際馬拉松在香港遊行日舉行,吸引了約2800人參賽,不到香江賽事的十分之一。以澳門在旅遊推廣的志向與舉辦格林披治大賽的經驗,絕對有本錢把這項有益身心的運動比賽,進一步發展,大顯亞洲拉斯維加斯的風範。
馬拉松的賽道絕對是改善的第一大重點。參賽前,筆者對於能夠漫跑於有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滙結晶的歷史城區,充滿着期盼。可是,今年42公里的路線,雖包括了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但其中大部份都是圍繞着了無人煙的運動場館與未來賭場擴張的龐大地盤。世界遺產、教堂、廟宇或舊街道,全部欠奉,換來的,是筆者滿眼因大風而刮起賭場地盤的沙塵。我回去仔細檢驗過,都不是「金沙」。

推廣旅遊要氣魄
能夠把城市的特色結合到馬拉松的路線,實為不少大城市採用以推廣旅遊之用,也是很多成名賽事,能將一項體育比賽提升為一個國際性產業的其中一個元素。此類國際性體育賽事對澳門的經濟刺激是非常直接的(起點附近的酒店,價錢馬上貴了一倍以上),也為旅客提供賭博以外的訪澳誘因。從城市氣氛培養的角度考慮,不少有名的西方國家賽事,把部分路程接到鬧市中間,讓市民能夠夾道歡呼、感受氣氛。這除了大大增加跑手的英雄感外(這亦是運動員捲土重來的動力),更有助於提高市民對運動、健康的意識。
旅遊業,絕對是澳門特區下一個最大的賭注,光看眼前的地盤與規劃中的項目如便利店般擴展,足叫整個亞洲咂舌。成敗與否,當然言之過早,但這種「破釜沉舟」的氣魄,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香港缺乏的動力。要在泛珠三角的長跑競賽中趕上?香港:要起跑了!
魏華星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