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大遊行之後,正如○三年七一大遊行之後一樣,人們一是等待政府的回應,二是緊盯立法會的投票取向。○三年那一次二十三條立法因立法會只須半數通過,而政府認為已掌握了半數,故遲遲不予回應,直至田北俊突然轉態,才使二十三條立法瞬間夭折。這一次正正相反,因政改方案須立法會三分二多數通過,而泛民主派票數已超越三分一,故只要二十五名泛民主派立場堅定,縱有一、兩人轉態也足以把政改方案否決。
政府怎麼回應?星期二行政會議討論了因應大示威的問題。據透露,有行政會議成員提出取消委任區議員入立法會及選委會,以換取泛民主派部份議員讓步,但由於泛民主派已明言若沒有普選時間表不會轉態,意味着即使當局取消了委任區議員這一條,仍無法使政改方案通過。既如此,倒不如寸步不讓來與泛民主派周旋。也正因此,在星期三的立法會上,才見到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態度突趨強硬。
林瑞麟向泛民提出四大質問,其中第一個質問是:為何逆民意而反對市民接受的方案?這句話的意思是政改方案獲大多數民意認同,那麼周日的洶湧人潮就意味着代表少數民意了。這顯然不符合民調的結果。民調儘管在政改方案提出的早期,有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接受政改方案,但其後支持政改方案應有普選時間表的民意,則超過七成。至於說十八個區議會有十六個支持政改方案,就更莫名其妙。因為區議員是這次政改方案的最大受益者,問他們是否支持政改方案,等於問工商團體是否贊成減利得稅方案、問工會團體是否支持釐定最低工資方案一樣,根本就是一場結果不問而知的鬧劇。
民意希望盡早落實普選,民意傾向政改方案應提出普選時間表,已是十分明顯的事實。立法會內,除泛民主派之外,親中的民建聯原來在他們的黨綱中就訂明應在○七、○八落實雙普選,只是由於去年中央違反《基本法》作出的釋法和決定,才讓他們改變主意。自由黨也主張二○一二年落實普選。民意要求普選,是連喬曉陽也承認的。去年人大常委否定了○七、○八普選,於是香港市民就問:那麼甚麼時候才有普選呢?這不是很合理的問題嗎?
林瑞麟說,要求政府提交有普選時間表的政改方案是「強人所難」。這句話才點出了問題的本質。他的意思是:這是特區政府無法決定的事。
特區政府無法決定,並不等於說,特區政府不能去爭取,也不等於說中央會在目前的國際大氣候和香港小氣候中不會有所轉念。爭取中央轉念,正是目前香港市民尤其是特區政府應該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