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上海洋山港一期將正式開通,遠至歐洲的荷蘭鹿特丹港、德國漢堡港,近至韓國釜山港、台灣高雄港,無不嚴陣以待。台灣前立委直言,高雄港有可能淪為二流港口。受洋山港影響較細的廈門港,其最大碼頭營運商廈門國際港務,已拉攏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一齊合作,爭奪高雄港中轉業務,提升廈門競爭力。
洋山港一期將在本周六正式開港,最高可處理三百五十萬個箱。到二○二○年,全部五期開發工程結束,該港將令整個上海港躍升為全球最大港口,一年可處理二千二百萬個箱。此港最大優勢,是可以廿四小時裝卸貨物,亦毋須透過境外其他港口。
轉口業務受威脅
高雄港雖是目前全球第六大港口,但對洋山港的迎擊,前台灣立委劉文雄坦言,高雄港今後要增加轉口業務愈來愈難,須盡快成立自由貿易港區,開放三通,同時爭取拆裝貨櫃的物流,否則高雄港將淪為中小型的次要港口;而毗鄰的廈門港,已把馬士基位於高雄每年逾百萬箱的國際航線中轉業務,分流至廈門港。
洋山港對岸的南韓,今年已提出投資六百九十八億元(港元.下同)的應變計劃。全球排名第七的鹿特丹亦決定每年投資十四億元擴大港口規模。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說,本港港口主要貨源來自珠三角,洋山港主要處理長三角的貨物,大家貨源不同,對香港港口影響不大。
台灣《聯合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