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運動新里程

民主運動新里程

二○○五年十二月四日之後,政府的政制決議案會否在立法會獲得通過,已經不再重要。十二月四日令我們重燃對香港民主運動發展的希望,這對於香港的長遠影響,遠超二○○七和○八年究竟是否需要在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或者是立法會內加些甚麼議席這些枝節問題。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政府不斷說,多數市民支持政府的政改建議,其實大多數市民是「無所謂」。人大常委去年高壓地否定了○七、○八雙普選的可能性,甚至連立法會內直選議席的比例也不容許增加。在這麼狹小的鳥籠內,根本變不出甚麼民主魔術來。

曾經陷入低潮

過去兩個月,民主派做對了一件事,就是集中討論香港的民主未來。有一段時間,我也擔心這種討論會徒勞無功,因為香港人一般只關注迫在眉睫的事。
我的擔心是錯了,低估了市民對民主的熱情。事後孔明再想想,二○○三年的七一大遊行,根本地改變了香港政治的版圖,為民主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回歸之後,香港的民主運動有一段時間陷入低潮。二○○○年的立法會選舉,民主派流失大量選票,領導人物的威望下降;除了批評董建華外,民主派未能創製甚麼政治議題。

市民政治覺醒

七一大遊行的長遠政治影響逐步顯現。在議會內,我們多了一批新的民主派面孔,魅力和能量超過早期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市民的政治醒覺也到了新的高水平。七一大遊行後有過數次遊行集會,平均人數均遠超過去,一二.四遊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是一個單一爭取民主議題的遊行;是追求正面理想而非洩憤抗議的遊行;是為了長遠理想而非解決迫切問題的遊行。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參與這樣的遊行,不要說在以前的香港難以想像,甚至在其他社會也不容易找到這麼成熟、這麼醒覺的市民。
民主運動進入新里程,自然吸引更多人參與。例如資深大狀為了捍衞法治而參與民主運動,退休大法官參與保護海港。我相信以陳方安生為首的前高官參與一二.四遊行,是因為他們為民主運動的呼喚所感動。
民主道路上的人多了,道路會愈走愈寬廣。支持民主不分先後。陳方安生參與遊行,是民主運動的好消息,她的行動有巨大的象徵意義。我們可以想像,過去在建制內的一些重要人物,甚至是現在在建制內的一些重要人物,他們都渴求香港進一步民主化。民主運動有條件跨越極其廣闊的政治光譜,組織者要展示寬闊胸襟,盡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挑戰建制荒謬

一二.四大遊行給民主派的另一個重要信息是:應該持續地推動民主運動,不應該只是回應政府的建議,或者只是在選舉時作出一些政治表態。○七、○八年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將不會實行普選,但不表示我們不應想方法爭取擴大市民的民主參與空間,例如:全面取消區議會委任制、擴大功能團體議席的選民基礎、改革諮詢委員會制度、檢討重大政策的制訂過程、改革地方行政以增加市民參與管理日常的公共服務等。
此外,民主派應為下屆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作好準備。縱使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功能議席的產生方法不民主,仍應推舉有民望、有份量的候選人參選。若他們當選,可加快推動民主進程,若他們被封殺,亦可凸顯不民主制度的荒謬。
擴闊光譜、吸納人才、持續爭取、多元化擴大參政空間、積極挑戰建制的荒謬。我希望民主運動很快再踏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