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的歷史系 - 陶傑

關門的歷史系 - 陶傑

大學削減經費,歷史系幾乎要關門。
不是說香港缺乏所謂政治人才?培訓政治人才,最理想的基地是大學的歷史系。
歷史系是文學院之母。政治、社會、新聞傳理、通通不必修讀,讀好歷史系就得了。因為大千世界,名相紛陳,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歷史,今日的新聞,就是明天的史料檔案,一切醜聞和危機,謎底都在歷史之中。只要選對大學,跟隨一位名師,開一張書單:湯恩比、HG威爾斯、泰萊,歷史學殿堂金光閃閃的名字,找一塊青草地,幾座長了青苔的墓碑,帶一隻青蘋果,一塊番茄青瓜三明治,捧着一部經典,就這樣啃空了一個初秋的下午。
然而大學畢業,只有二十一歲,這個年齡不可能深明那一切興亡的道理。跟哲學和文學一樣,大學的歷史系,嚴格來說是不可能拿到一級榮譽的——正如十八歲的年紀讀杜甫的《秋興》八首,怎麼可能洞澈其中底蘊呢?即使是吳宇森的《英雄本色》,三十六歲之後再看才品味出幽藍情調裏深深包藏的一份苦澀——但是不要緊,一知半解,似晦還明,一個劍橋歷史系的畢業生,投身下議員當一個保守黨議員的助理,走出圖書館,步入議事殿堂,邱吉爾和麥美倫的身影魅隨左右,這是何等完美的一份好差事。

香港沒有「政治人才」,那麼大學的歷史系為何要關門?因為讀歷史,找不到工作;更準確地說,因為香港的老闆聘請新人,他們只懂得MBA和會計工管的學位。一個歷史系畢業生,在中環見工的會客室裏,人頭湧湧,是最憔悴的一個。
沒有「人才」,是因為缺乏土壤。歷史系就是政治家最理想的土壤了,尤其是面對特區當前這一台台戲,台上的小角色,只須用十份一的歷史知識就可以看得通透:袁世凱和譚嗣同、戈巴卓夫和葉利欽,人物的原型都在中外古今三千年的洪流裏。
「政治人才」往哪裏去找?天蒼蒼地茫茫,只能永遠從「Sale屎」的隊伍裏找「人才」。「我勸天公重抖擻」,龔自珍的吶喊,在十九世紀的道光年,一百五十年之後你終於明白了他的心聲,然而聾瞶如昔,迷朦依舊,讀歷史找不到工作,保障不到飯碗——所謂「搵工做」,只講走出校門的第一份職業的起薪點,香港的父母都慣了這樣計算,他們從錢眼洞裏看世界,香港沒有政治人才,因為沒有歷史學家。中國城夜總會關門了,「經濟專家」的分析是香港的消費趨勢如何,但十家夜總會關門,比不上一家大學歷史系之遣散,然而只佔那麼一小角的新聞。
倚在墓碑讀過半冊的湯恩比,蘋果吃完了,讓野鴿子啄食着三明治的殘屑,經歷過那樣的一個黃昏,以後許多事情,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