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長劉遵義(圖)雖然上次搞英語教學吃了一記悶棍,但為了中大的「國際化」,他永不言敗,最近又搞了個「監察基準」(benchmarking)大計,令各個學系都費煞思量。
更具體說,「監察基準」計劃是要每個學系鎖定「比拼目標」,以國內及海外某大學的相同學系為競爭對手,定期比對自己與假想敵在研究甚或其他方面的表現,從而確定中大某學系在國內以至國際的地位。
劉校長下令每個學系自己訂出比較對象,作為奮鬥的目標。不過,雖然此舉不設獎罰,但教授們起初都頗為頭痛,因為標準訂得太低,將自己學系與美國二、三流大學相較,肯定會被校長譏為太冇志氣或者敷衍塞責,而訂得太高,跟牛、劍、哈、耶攀比,又不切實際,無法辦到。
揀名大學嘅弱科做基準
幸好教授們都飽讀詩書,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但充份明白,而且學以致用,既要給校長良好印象,也要切實可行,辦法就是挑選名牌大學的弱門學系,例如史丹福大學的×××系,杜克大學的×××系。
思想搞通,煩惱消失,劉校長的難題終於找到解碼器,各學系亦紛紛備就計劃,大家相信在不日之內,定必順利達標,做好上方的要求,而中大將會正式登基為「國際級」大學,劉校長又飲得杯落。
不過,大教授們轉危為安之餘,心中難免有氣,因為校長一味要求學系同指定大學比拼,但當有同事問校長,究竟整間中文大學又同外國哪所大學比拼,中大校長又跟哪位大學校長比拼?大家就聽不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