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掀出新牌局,政改五號方案,政府本以為「原地踏步」,但泛民火速變陣,四十五條提早組黨,簇迎陳方安生出台。政改「原地踏步」,則曾蔭權威望重創,親中派和自由黨雖喜在心頭,如果趁勢踹一腳,迫使二○○七年換特首,「螳螂捕蟬」,民間卻有一個聲勢浩大的「香港良心」雄伺在野,則「黃雀在後」,中方難道那時會欽點「唐唐」和「振英哥」上台?
陳太出山,令形勢更為複雜,也更需要高手解拆,中國這幾天必在商討。但特區的一股以維園為核心的土共勢力,卻必把「陳方安生問題」搶先「定性」為「敵我矛盾」,企圖左右北京的戰略思維,若此一思維主導了北京胡曾的下一步計劃,則特區將無寧日。
平心而論,中方對陳太本無重大敵意,所謂「香港良心」,正如甚麼「中華第一健筆」、「香江第一才女」一類無聊光環,是傳媒單方面加在陳太頭上的光環,只有修養不足的人,才會沾沾自醉,當事人既無工夫天天發表一項謙辭婉拒的聲明,在中國人社會,召人妒恨,自是理所當然。
一些人對陳太的仇恨,主要在特區煽起。香港多粵人聚居,廣東人的大男人主義情緒強烈,一名淑女在政界冒起,其人英語精通,一身長衫剪裁如三十年代舊上海丰姿,加上喝西餐湯時,唇舌寧靜,居然並無發出「嘖嘖」聲響,又受到英美記者膜拜讚頌,不管其人說多少次「看見五星旗飄揚情緒激動」,已經先觸痛千百「維園阿伯」的情緒神經。
再加上董朝當道,陳太不甘為斟參茶點水煙的中國小媳婦,反而與董伯諸多衝撞,對於一個小農社會按摩揼骨呼奴喝婢的麻甩一族,更加仇恨填胸。
然而理性一點看:今日胡溫如果承認董建華執政多「失誤」,則一場《白毛女》當年反抗地主黃世仁的「喜兒」,豈不正需「解放」嗎?
若說陳方安生親英,則陳太至少拒絕了彭定康所頒的女爵勳銜,豈非正是「站穩民族立場」的大義之舉?如果董朝禍政,「陳太也有一分責任」,則曾蔭權又何嘗沒有?陳太之錯,錯在當年被翁姑打了幾個耳光之後,沒有進廚房去垂淚劈柴,忍辱負重,而是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逃進深山,「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熬成了個「白毛仙姑」,盼星星、盼月亮,沒想到「黨」打倒了黃世仁,白毛女下山,「喜兒」想找回當初一心愛她的「大春哥」來成親,豈不也人之常情?
新形勢、新牌局,如何看待陳方安生,是第一癥結,劉延東和吳儀都是「傑出的女同志」,胡溫的胸襟和思維,相信應比香港的一些憤青暴男高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