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遊行,泛民主派祭出陳太,中國政府有點頭疼:「這個女人終於跳出來了」。
「終於跳出來了」,是「敵我思維」。胡溫不是要講「三和」嗎?外交要和平、內政要和諧、對台要和解,對台和解,包括對陳水扁和馬英九,那麼為何對陳方安生,卻缺乏一個「和」字?
陳太的微笑攻勢,對於泛民,是一步咄咄逼人的絕棋,中方卻未嘗不可以因勢利導,用推手的辦法,把這步絕棋走活。陳太出巡,「見步行步」,意思是看中方的態度,當然有意參選特首。
泛民把「許五方案」和普選時間表「綑綁」,則中方為何不可把陳方安生這個因素加進去,也一起綑綁?
○七、○八沒有普選,港人不服氣,那麼好,○七的特首普選,光明正大的讓陳太報名,陳太報名而可勝,則選委會必須擴大,泛民須先通過政改五號報告書,以作交換。
「許五」通過了,曾爵士鬆口氣,兩年後,陳太報名參選,與曾煲呔對壘,由選委會投票,雖無普選之實,但兩大民望高手進圈決鬥,港人滿意,中國亦可向國際交代。
陳太和曾蔭權,這時就要私下妥協:二○○七年特首之戰,咱姐弟倆無論誰贏,都讓對方出任政務司司長;如果曾蔭權勝,陳太當首輔,則人心大定,曾蔭權也少咳嗽一點。如果陳太勝,則曾蔭權這兩年當特首,當作Acting署任,孔融讓梨,弟弟給阿姐看住這檔攤,就是等阿姐回來,千古美談,曾爵士仍舊當他的政務司司長,公務員體制也大大加強。
陳太在二○○七年勝選,機會當然大得多,一幹可以兩任,那麼雙普選的時間表,名正言順推到二○一七年:二○一七年普選特首,立法會普選,則留待二○二二年之後再議。沒有雙普選,皆因陳太在二○○七年勝選,民主之延誤,雖由陳太「負上責任」,卻正是港人樂意的選擇,這才叫中、港、陳、曾的大四喜:通通贏。
對於胡溫,陳方安生不成為包袱。除了這個辦法,看不出有其他辦法,可以拆除陳太這個「粉紅色炸彈」。
中方時時叫嚷:要有新思維,這不就是新思維了嗎?是新思維重要、香港的穩定重要;還是中方的面子重要、香港傳統老左的那口恨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