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機構大戶有積極作用

理財智慧:機構大戶有積極作用

英國對沖基金TCI繼早前大手吸納領匯(823)之後,再大手吸納新世界(017)的股份,結果在消息曝光之後,新世界的股價在昨天大幅上升。市場揣測TCI會否繼續吸納新世界的股份,最終發動敵意收購,把公司資產拆骨而獲利。
雖然TCI是英資的對沖基金,但也不應對它存有偏見。以TCI只得30億美元的資產規模來說,理論上很難挑戰新世界大股東的擁有權,但事件再度令人關注,對沖基金大手吸納香港股票,會否有其他圖謀?
近年市場談論得最多的,就是公司管治問題。問題的核心,是香港有不少華資公司都是家族式擁有的上市公司,而市場所關注的,就是小股東的權益是否得到照顧。
因為小投資者的股權分散,市場上又沒有組織去聯繫小投資者,關注他們的權益,因此過往便出現過一些大股東欺壓小股東的情況。

提升公司管治質素
機構性投資者不獨財力及專業水平都比散戶高,更會爭取本身的利益,他們在爭取權益的同時,也間接代散戶爭取福利。
如果上市公司董事局管理不善,這些機構性投資者便會發表意見,甚至要求委派專人入董事局之內。因此,這些基金投資者可監察公司運作,對於公司管治有正面的提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