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使用率偏低及市場反應欠佳,政府決定將香港郵政現時經營電子證書服務外判予私營企業。若無人願意承辦,政府則會維持香港郵政的核證機關工作至08年3月,讓用戶及其業務夥伴有足夠時間作出過渡安排。
【本報訊】資訊科技業界人士指出,香港郵政的電子服務失敗,因為市場定位錯誤,若改以企業為目標客戶,相信仍有發展空間。
定位錯誤虧損1.44億
為促進本地電子商業的發展,制訂清晰的法律架構及成立核證機關以簽發穩妥可靠的數碼證書,在港府支持下,香港郵政同意以商業企業形式提供核證機關服務,並於01年推出電子證書服務。不過,由於程序繁複,使用率一直偏低。為擴大用戶基礎,香港郵政亦取得政府批准,獨家將電子證書內置於智能身份證內,惟成效不大。
至今年3月,香港郵政已發出147萬張個人及機構電子證書,其中120萬張內置於智能身份證內。不過,在電子證書中只有4萬張或3%為有效並須繳費,連同其他收入,僅抵銷少於四成的年度營運成本。據郵政署去年中進行的調查發現,植入於智能身份證的電子證書的市民當中,只有10%曾使用電子證書服務。
至05年度郵政署及政府就電子證書計劃累計投資2.08億元(扣除收入)。截至今年3月底止,核證機關累計營運虧損8940萬元,若將折舊計算在內虧損則達1.44億元。
新營運者自負盈虧
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馮程淑儀指出,大多數企業與顧客、政府與市民之間的電子交易,並無硬性規定須使用數碼證書以符合保安及認證要求,因此一般市民及企業多選擇如一次性密碼或個人辨認號碼等較簡單的認證方法。
由於缺乏持續客戶基礎及收入來源,又不欲長期補貼,她表示,政府已決定明年上半年將服務外判,希望明年底批出合約,07年初開始營運,新營運者需自負盈虧,但受香港郵政所監管。新營運模式將於09年檢討,以決定香港郵政是否可以全身引退。若無人競投,核證機關工作將於08年3月關閉。
除香港郵政外,本港還有2家企業提供電子核證服務,包括網絡威信,主要為企業內部提供電子認證服務。而貿易通(536)則以提供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電子認證服務為主。
電子認證仍具市場
互聯網專業人員協會政策小組主席林永君分析,香港郵政的電子服務失敗,因其市場定位錯誤,不應以最終用戶及市民作目標客戶。不過,他認為,在保安要求較高的商業應用上,電子認證服務仍有市場發展空間。
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表示,該會有部分會員使用電子認證服務,但並不普及,他認為宣傳推廣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