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出售來自本港優質養魚場的魚類,均附有一個藍色的防偽標籤,該標籤會打在魚鰭或索於魚尾上。市民選購這些優質魚後,要驗明正身,可剪開標籤的透明膠套,用水捽標籤上的魚形圖案。如屬真標籤,圖案遇水後會消失,吹乾後又再次出現。
此外,這個藍色標籤的背部,有一排由十個號碼組成的序號。該序號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發出,每個標籤序號都不相同,以便日後一旦來自優質養魚場的魚類有問題,可追溯源頭。
由清華大學研製
漁護署署理高級漁業主任周永權昨日解釋,該藍色標籤由內地清華大學研製,並已登記專利,當中所採取的技術防偽功能極高,相信難以偽冒。至於由漁護署發出的標籤序號,其中包括按養魚場編排號碼,該署職員可以按有關序號看出鹹、淡水養魚場之分,但不肯透露詳情。
周永權建議市民選購優質養魚場的魚類後,可測試附有的防偽標籤,一方面證明是真貨,可以放心食用,另一方面也因為要剪開標籤,避免有關標籤回流市場,被不法之徒使用。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