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傳影像 找病因更快<br>新內窺鏡可驗小腸

微波傳影像 找病因更快
新內窺鏡可驗小腸

【本報訊】腸胃病在港非常普遍,其中不少患者需要以內窺鏡作相關的診斷和治療。本港今年引入一種新式的膠囊內窺鏡,不僅可以檢查食道、胃及大腸,還可檢查小腸,更可以透過微波傳送影像至手提屏幕,即時看到有關器官及組織的內部情況,令病變位置更清晰,醫生可更快為病人找到病因。 記者:黃慧珊、趙燕婷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梁偉強表示,由於新一代的膠囊內窺鏡體積小,只有二十五毫米長,直徑十一毫米,可以到達一般內窺鏡不能到達的小腸,所以能應用於小腸病變的診斷。他又稱,本港○二年底引入第一代膠囊內窺鏡技術後,每年約有一百名腸胃病病人,因經過多重測試後仍未能找出腸胃出血的原因,而需要接受膠囊內窺鏡檢查,其中六至七成人因此能找出病因。

只能作窺視用途

梁偉強指出,病人在吞服這些體積比一般膠囊藥丸大一倍的內窺鏡後,內窺鏡能每秒拍攝兩張小腸內部的圖片,透過微波直接傳送影像資料到接收器,醫護人員可透過手提屏幕即時看到小腸內部的情況,即時找出病變原因,相對第一代膠囊內窺鏡要隔一天才能得知結果為快。膠囊內窺鏡內置電池的壽命長達八小時,完成檢查後,膠囊會被自然排出。
不過,現階段膠囊內窺鏡只能作窺視用途,他期望技術可於未來五至十年可用於治療上,並加入遙控的功能。梁偉強又指出,雖然這種可以吞服的膠囊內窺鏡,可以避免把鏡頭直接插進人體時對患者所造成的不適,但現階段仍未能取代傳統的內窺鏡。他強調,現時內窺鏡的功能日趨多樣化,如有窄頻技術,令腸胃血管的影像更加清晰,又可做到顯微效果,將影像放大至四百倍,檢查細胞的異變情況。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臨床)吳國偉說,醫學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八十年代時檢查腸胃只能把長長的光纖內窺鏡從病人口中插入,醫生只能透過鏡頭的另一端窺視病人體內情況,由助手聽從醫生的指示為病人進行微創手術治療。不過,隨着數碼鏡頭的引入,現時所有醫護人員都可直接從屏幕看到病人腸胃內部情況,能即時替病人進行治療,免卻開刀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