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緊英中發牌制 不達標要轉中中<br>教統局派錢救母語教學

收緊英中發牌制 不達標要轉中中
教統局派錢救母語教學

【本報訊】教育統籌局決定維持備受非議的母語教學政策,各官津中學仍會被分成英文中學或中文中學。教統局將出錢「救」中文中學,明年起,中中可連續六年最多獲得共三百萬元以提升學生英文水平,金額是英中的六倍;當局同時會嚴厲實行英中「發牌制度」,在二○一○年,不達標的英中要「落車」轉為中中,今年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該年升中時,可選的英中勢將減少。 記者:倪清江

教統局昨公布的教學語言長久政策,與今年二月推出的諮詢方案比較,只作出少許修訂。在英中「發牌條件」上,教統局規定英中必須成功持續取錄八成五適合以英語授課學生,師資及學校支援亦要配合(見表)。研究有關方案的專責小組指出,每年中一學生中約有四成適合以英語學習,故沿用九八年推行母語教學時的指標,中學須取錄八成五該類新生才可成為英中。
教統局決定延至二○一○/一一年實施新教學語言政策,該局會計算各校○八及○九年新中一生的「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試成績」,是否平均有八成五人具英語授課資格,未達標的英中要「落車」,達標的中中可以提出轉為英中。
為免中學擔心與小學結成一條龍時難以取錄足夠合資格學生,局方決定下調一條龍中學中一生達標比例至七成半。

增加英語教學課時

與此同時,教統局在資源上會向中中「傾斜」,中中獲准在初中增加用英語作延伸教學的課時,中一至中三的非語文課時,有一成半至兩成半可以英語授課,中三時若連同英文科,英語授課共佔總課時的四成。
專責小組主席田北辰昨在記者會表示,此舉是為了中中學生在中四時可銜接英語授課。當被問及如何監管中中不會超標時,他稱中中並沒有誘因要超越上限。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昨表示,會向立法會申撥十一億元注入語文基金,其中九億元為協助學校提升英語水平。不過兩類中學待遇懸殊,中中在六年撥款期最高可獲三百萬元,但英中最多只得五十萬元。李國章乘機揶揄英中,「有時中中嘅英文科表現,比英中重好……唔係要傾斜中中而去刻薄英中,大家講得好清楚,中中學生嘅英文低過英中學生,所以要幫佢哋。」他認為,每年五十萬元足夠英中提升該一成半未達水平的學生。

政策延至直資中學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曹啟樂說,新機制會對新區的英文中學產生較大衝擊,因為跨網學額大增,市區英文中學不愁沒有學生,但新區的英中名氣較弱,可能會在新機制下受衝擊。屆時有些英中會被迫「轉車」,改以母語教學,甚至轉為直資學校。英文中學聯會外務秘書陳璐茜指出,由於整體學生人數下降,達標英中將會減少。
另一方面,母語教學的「魔爪」會伸延至直資中學,但學校可依取錄適合以英語授課學生人數,按比例開辦英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