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神靈保鄉衞族地方安寧,新界不少鄉村打醮的神心一直沒有斷過,一般為十年一屆,亦有六十年一屆,也有每年一屆。
吾鄉屏山最差勁,戰前某些因由停辦,往後大半世紀便放棄了,少卻鄉土色彩。同為鄧族同祖先的兄弟鄉里,錦田及廈村則每十年一屆,弄得有聲有色。廈村去年打醮,場面尤其盛大,剛好一伙來自法國及西班牙的朋友來訪,碰上重頭開場慶典,人人看得滿載而歸;都稱讚原來香港也有鄉土特色文化!甚麼「中法年」傾全國力量的錦上添花節目,原來不及一嚮鄉土情濃更貼人心。
今年為錦田鄉,新界鄧族的老大哥舉行打醮,酬神活動已舉行,目下正是開班做大戲,由本為錦田鄧姓女的衛駿英與尹飛燕的「錦陞輝」演出。
自童年,隨祖父到廈村及錦田出席打醮活動,中間近十年在外面上課未克親返;回來後一直不放棄兄弟鄉的盛典。這是一個十分繁忙的年頭,自己平均一星期上落飛機六次,錯失了錦田打醮的首日活動。但演戲期間,必尋時間欣賞。看粵劇的水平不高,但親近這些在新世代人們愈來愈不注重的民間心事才最吸引。
難得新界不少鄉村每臨打醮出錢出力,子弟旅居海外帶同家小一起回到故鄉參與,其中與西方男女通婚者帶同妻子丈夫及混血子女齊出席,那種國際與傳統共存的怡和風景,在金紅銀綠旗彩飄飄的背景襯托下特別有趣特別Fusion。
畢竟我們仍是踏在祖先遺蔭大自然泥土長大的一代,少卻住在高樓大廈與泥土缺少溝通的冷情;再西化,去得再遠,也忘不了回到出生長大的祖居故鄉感受鄉里溫情。
外地遇故友,大家都笑說近年香港人在國內在海外飛來飛去的現象愈見普遍。時間太少,不再易發脾氣,也不隨便Emotional。但去得愈遠,那心更貼近老家自己的狗窩;再難Emotional的情緒反而加深加濃了一抹鄉愁。有空請到錦田參觀「酬恩建醮」場面,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