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程欣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三年級
十一月二十九日,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策發會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將分兩階段討論普選安排,並務求在二○○七年初總結有關討論。這自然再好不過,因為我們爭取的,就是政府正視市民要求普選的聲音。其實,曾特首早在施政報告中說明了他對策發會的祈望,「為實現強政勵治,政府需要開闢更廣闊、更堅實的民意基礎」,「我把策發會看作是最重要的諮詢組織,……策發會的工作將提高施政的科學性、透明度和認受性。」
新指引模糊不清
策發會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一直以來市民對它的認識極少,當大家滿以為新特首有意重整其架構,讓其可一展所長時,委員會成員卻於早前收到中央政策組發出用以「激發思考」的五個指引:不影響、不破壞其他範疇的發展;不影響經濟的繁榮;不造成不安不穩;不破壞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不傷害香港和中央以及和內地同胞的信任與情誼。
五個指引模糊不清,不看還可,看後若要遵守其中條文,根本就沒有討論空間。甚麼是其他範疇?管治及政治發展以外嗎?
難道管治及政治發展有新安排時,有可能不正面或負面地影響其他範疇的發展嗎?商議出管治及政治發展安排,並付諸實行期間,經濟可會沒半點起伏?要是有半點起伏,又怎知道這是因為實行了新的安排,而不是受其他直接因素影響呢?如何量度發展有否造成不安不穩、有否破壞政府的效率和效能?難道政府一直都有完整地紀錄社會的安穩指數嗎?一直都有紀錄每個部門的效率和效能嗎?至於不傷害香港和中央以及和內地同胞的信任與情誼,就更讓人莫名其妙。
讓人遺憾的是,第一次會議後,在次日的政府網頁「新聞公報」、「新聞焦點」中,我卻找不到有關會議的詳細內容。閱畢次日的報章,也只有一個總結——「務求在二○○七年初總結有關普選安排的討論」。
政府說過要提高施政的科學性、透明度和認受性,為甚麼我連參閱其中的內容都這樣困難?我更不禁要問,以委任的方式選出成員,然後讓這些成員討論普選安排,難道不矛盾嗎?如果政府真的重視民意,為甚麼成員不是由直選產生的三十位立法會成員?要商討普選安排,在選舉中勝出的總比委任的更合適吧!
我只知道,會後有小組成員引述曾特首在會內說,在其任內,不會商談時間表;又說「當年討論落實推行強積金也要二十年」。這和前陣子曾特首說「美國婦女也要一百年才有投票權」的理據完全一樣。是的,相對而言,普選也應要討論個十年八載。可是事實上,「強積金早已在數年前落實」了;「美國婦女早在一九二○年就有投票權」了。
勿顧左右而言他
這等於說,美國發展互聯網系統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香港是否又要自行從最初的互聯網系統發展,待至二○四七年後才採用二○○五世界通行的一套呢?很明顯,如果某事情是有利的,我們根本不必比較其他人用了多少時間才應用、接受這事情,我們只要知道自己是否準備好就足夠了。又如果政府認為香港還沒有準備好普選安排,請以服眾的理由告訴市民。
現在的策發會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若這樣發展下去,實非應市民所求,也違反了政府成立策發會「為實現強政勵治,政府需要開闢更廣闊、更堅實的民意基礎」的原意。請政府正視市民對普選、普選時間表的要求,不要顧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