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十一月二十五日的英文《香港雜誌》刊出一篇妙文,名為〈改進香港的一百一十三項建議〉,內容五花八門,乃坊間不少人士——特別是中產白領階級——所設的綜合報道。逐條列舉,從長毛議員的「廢除西九龍文娛區計劃」(第二十九條)到「為李嘉誠換一副眼鏡」(第九十七條),應有盡有。
我認為中文報紙也應該響應,提出更多的建議,但必須更深入民間訪查,每日刊出數條建議,連載一年,積少成多,將來或可編成一本《改進香港的一千條建議》的民間白皮書出版。
淺評文化部份
這當然又是我妙想天開之舉。作為關心文化的「半個香港人」,我理應以身作則,在此不揣淺陋,也提出幾條建議,並趁機評評這一百一十三項建議中有關文化的部份。既然有例在先,我自該從第一百一十四條開始:
114:在西九龍文娛區少蓋或不蓋豪宅,以便留下空地改建公園。此項建議乃呼應陸恭蕙的建議:「在中環填海地建中央公園」(原第八條)。
115:除了西九龍外,應在港島建一個小型音樂廳(一千座位以內),音響特佳,以供小型音樂團體——如小交響樂團四重奏團,或馬友友獨奏巴哈——之用。(呼應原建議中的第六十九條:「在港島中心區蓋一座容納千人的中型演奏廳」。)
116:在各大型商場及酒店舉辦公眾藝術展覽和小型音樂表演。目前僅「太古」和「又一城」有此先例。香港的演出和展覽場地嚴重不足,各大酒店應開放會議廳等設備,廉價出租,作此用途。
117:香港民間的藝術人才比比皆是,但往往形成「小眾」,互相往來的機會不多,政府應為各界文化人士設置數個活動空間,以便利互動。現已有此種計劃,如將舊倉庫改建等等,但仍嫌不足。榮念曾建議的民間獨立文化智庫或研究所(第八十七條)即可設在此處。
118:據聞香港的咖啡店已增多,銅鑼灣區出現頗有風格的二樓咖啡館。某些書店也附設咖啡店,但似乎仍未見有類似深圳「物質生活」的書吧,由該店女主人親自選書,並在每周末舉辦文藝活動。〔本港開風氣之先的應是九龍油麻地的百老滙電影院,附近庫柏力克(Kubrick)咖啡室,但以電影為主,文藝方面的書籍和資料不多。〕
119:香港的中學生須要一本像樣的文化雜誌,如當年的《中國學生週報》。日前在九龍塘附近一家報攤見到一群初中女生競買八卦雜誌,令我心痛。
120:廢除皇家音樂學院的鋼琴文憑考試,代之以音樂欣賞測驗或參加音樂表演的獎勵。香港父母迫子女學鋼琴,為的就是這一紙文憑!台北和上海也不乏學鋼琴的風氣,但較香港有更多的父母會帶孩子聽音樂會。學校的音樂教育更刻不容緩。
121:為發展讀書風氣,除「讀書月」之外,各大書店亦可舉辦「每月一書」,請學者和文化人推薦並參加座談會。
122:政府每年舉行公眾投票,選出最壞的十大電視節目,入選者各罰款一千萬港幣,作慈善用途。
123:每年的新聞獎應設有「最佳報道文學」或「最佳新聞寫作獎」,以提高新聞寫作的中英文水準。
124:政府每年舉辦亞洲文化論壇,也邀請內地文化高官出席,但似乎並未深切關注內地的民間文化人士。今後香港應多邀深圳的媒體、文藝、和設計人士參加各項活動,結為真正的文化「雙城」,不讓上海專美於前,「何況上海也不把香港看在眼裏」。香港管弦樂團應在深圳音樂廳開幕時參加演出。
125:李嘉誠先生不必換新眼鏡,以保持樸實風度。但請各地產商多作長遠的文化捐助——「硬體」和「軟體」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