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增長的弱點

中國增長的弱點

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依靠着世界經濟發展,但它急劇改變了全球生產鏈並挑戰全球貿易體系。如果中國在以後二十年裏維持其增長勢頭,全球體系將面臨巨大挑戰。實際上,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全球體系會否忍受中國帶來的不平衡,而在於評估這種不平衡有多嚴重。
張軍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過去幾年,世界相當關注美國巨大的經常帳赤字和財政赤字,以及試圖讓中國開放人民幣自由浮動。相比下,中國認為其經濟增長需要穩定的貨幣,故在今年七月人民幣上升百分之二點一後,仍不想引入更靈活的滙率體系,而是等候結構性問題得以緩解。
實際上,儘管過去十年中國經濟騰飛,但是由於政治上的約束,其國內部門的結構性調整卻很緩慢。銀行體系不健康而且不堪一擊,資本市場則病入膏肓。
政府仍壟斷部份市場,導致私營部門無法投資,增長於是裹足不前。地區以及城鄉的差異深化,限制了家庭消費增長,整體經濟於是對出口和外資加倍依賴。
不少人樂觀地認為,中國多年來一直是世界鞋類、服裝以及微波爐的廉價組裝場。現在,中國要為成為更尖端以及科技密集型產業的全球性大國,而奠定基礎。幾十億美元正在流入汽車、鋼鐵、化工以及高科技電子工廠,為中國成為高尖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做準備。

結構性問題嚴重

儘管有人主張全球貿易體系必須為崛起的中國(以及印度)提供更大空間,但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為了維持出口型增長,中國必須解決國內經濟部門龐大的結構性問題。
這些部門在過去十年,因投資帶動的快速增長造成生產力大量過剩,由於價格戰擠壓了利潤並刺激房地產投機,反映通貨緊縮壓力,銀行壞帳急劇上升。
推遲結構性改革只會限制經濟增長,如同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日本一樣。中國存在相似的問題,其投資與增長關係威脅宏觀經濟的穩定,只要看看發生○三年和○四年的經濟過熱就明白。

多偏好短期增長

確實,中國在出口拉動增長的情況下,面臨維持宏觀經濟穩定的挑戰,對其他國家有巨大影響。中國國土龐大,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不斷上升,宏觀經濟不穩將加劇全球基本商品和原料價格的不穩定。
但政治現實是,中國政府偏好短期內高速的經濟增長,勝過改革結構性問題以着眼長期經濟表現。若要鞏固財政,關閉和重組效率低下的銀行及國有企業,必定會對短期增長急煞車,威脅到社會及政治穩定。這也是中資企業近年不斷走向世界的原因。「走出去」戰略被視為解決國內結構性複雜問題的替代手段。
但是,這戰略的代價昂貴,正如二十年前的日本一樣。日本的主要教訓是發動海外收購熱,破壞了國際利益平衡,造成各國關係緊張,同時卻又隱藏了國內結構性問題的嚴重,陷入僵局。

為增長消除障礙

中國如能避免這戰略將得益不淺。中國如能集中精力處理結構性改革,會減少其他國家對其崛起造成的擔心,同時贏得國際企業的讚譽。世界性企業及其所在國將不會為此擔憂,中國也會獲得國外強大的政治支援,而且資金仍會繼續流入。
從經濟意義上說,中國別無選擇。它必須消除未來十年至二十年內,經濟增長道路上的結構性障礙。歸根究柢,要實現真正安全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中國必須依靠強大的國內消費基礎。
當然,要調整因中國崛起導致的全球性不平衡,需要更長時間。對中國甚至世界利益來說,卻必須嚴肅對待國內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