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關節炎在港非常普遍,其中每年約有二千名患者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有骨科專科醫生指出,新技術如微創技術(MinimalInvasiveTechnique)及立體定位導航技術(Navigation),可分別減低關節置換手術對患者所造成的創傷和提升手術的準確性,但費用則較傳統手術昂貴二至三成。 記者:趙燕婷
骨科專科醫生高永文昨日出席一個健康講座時稱,關節炎包括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痛風症等,在港非常普遍,一般可以口服或注射藥物、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不過,當以上的非手術治療都未能改善病情時,患者則可能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等外科手術治療。
每年二千人做手術
骨科專科醫生謝潤鈿在同一場合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即以金屬或塑膠關節,置換已損壞的關節,以減輕患者的痛楚、矯正變形和增強活動能力,成功率可達九成,估計本港每年約有一千五百至二千人接受有關手術。不過,手術可能引致神經血管受損及雙腳長度不一,而低於百分之二的患者更可能會因細菌感染而出現併發症。
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指出,人工關節非常耐用,逾八成可使用十五年以上,而近年引入的新技術如微創技術及立體定位導航技術,更可大大提升手術的成效和安全性。微創技術可容許較細的手術割口,從而減低創傷和痛楚,並舉例指若以傳統技術置換膝關節,傷口的大小約為十六至二十厘米,但若使用微創手術,傷口則只有十厘米大。
他又說,立體定位導航技術即以電腦輔助手術進行,手術的準確性因而由九成提升至九成八,但費用較傳統手術昂貴二至三成。據了解,傳統手術的費用約為八至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