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站在維園的尋思 - 李怡

李怡專欄:站在維園的尋思 - 李怡

自八九年以來,香港已有了許多次遊行。但我極少參加。我給自己的理由是遊行不外乎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我的意見已在傳媒有充份表達,毋須上街了。表面理由之外,我內心中還有一個不甚光明的角落,就是不慣參加群眾性活動,尤其街頭活動。但這次,翟老出來了,陳太出來了,我也站在維園的足球場上,不免思潮起伏。
香港有過百萬人的反六四屠城大遊行,有過逾五十萬人的○三年七一遊行。所有的遊行,都有多項訴求,比如○三年,就以反二十三條為主題,還夾雜反董的因素。只有這一次,參與遊行的市民,單純以民主普選為訴求。這樣單純的民主訴求,不僅在香港是第一次,而且,根據我對世界歷史的了解,它也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次。
人類歷史中,當然有過無數次的民主示威遊行,但能夠刺激民眾參與的,主要是在不民主專權政治下,人民的自由、人權遭到踐踏,人民沒有法律的權利。比如在台灣、南韓,曾經發生過洶湧的民主運動,都是由於人民感到沒有言論自由,社會不容許存在反對聲音,還有許多被關在監牢裏的良心囚犯。人民感到在專權政治之下,個人的自由、人權得不到保障,於是奮起爭取民主。

香港可不是這樣。香港仍保有港英時代形成的自由、法治、人權。香港有新聞自由。香港沒有政治犯。香港極少發生褻瀆人權的事情。香港的公務員有廉潔的清譽。不民主的制度,並沒有給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構成威脅。
民主普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不發生直接關係,它只是要不要每隔幾年舉行一次投票的活動而已。
有人說,○三年的二十三條立法,是要奪走市民已經擁有的東西(自由、法治、人權),所以引發逾五十萬人上街,這次爭取普選,是要爭取從來沒有得到的東西,對於還沒有得到的東西,市民感覺不是那麼迫切,不是那麼貼身,因此不會有多少人上街。
然而,二十五萬市民走上街頭了。不是因為已有的東西被奪走,而是單純為了得到自己應得的政治權制。這種非切身利益受挑戰之下的爭民主運動,反映了參與者的理性與成熟。因為他們知道,若不爭取民主,那麼現有的自由、法治、人權遲早會減少甚或失去。
自由的代價是永恆的警覺。香港人不愧為理性的警覺者。我們知道,現有的一切並不保險,只有爭取到民主普選,才是自由、法治、人權的保障。
因此,這裏出現了人類史上第一次單純爭民主的大遊行。我為香港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