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傳統的食物金字塔可能不再適用於愈見肥胖的亞洲人,港大內科專家表示,舊食物金字塔側重多穀米,減少肉和油類,避免吸收飽和脂肪,但亞洲人變得肥胖並不因為進食太多肉類,反而是食得太多,攝取超過身體所需的卡路里,他建議按個人體質減少一點穀米,增加一點瘦肉和油,達到均衡的飲食才是最重要。 記者:黃嘉寶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副教授張文勇,昨出席《有關幹細胞及代謝綜合症的最新研究突破》發布會上表示,過去對預防肥胖的建議,着重減少吸取食物中的飽和脂肪,但亞洲人肥胖的原因不在於進食太多肉類,而是食得太多,攝取超過身體所需的卡路里,「舊嘅食物金字塔最底,即食最多係穀米類,肉要少食」,他指出,這是錯誤的,應根據美國於今年四月提出的新食物金字塔,新食物金字塔依然分成六份,包括飯麵、蔬菜、生果、肉類、油類及奶類,但着重均衡飲食,「以前叫你唔好食肉,𠵱家可以食啲,碳水化合物則可以減少。」
多吃蔬菜高纖維食物
他建議,市民避免食用可令血糖量短時間上升的食物,如白飯,但可多吃蔬菜和其他高纖維食物,如蕎麥麵及糙米,由於消化時間較長,有助預防肥胖,另外,肉類應以瘦肉為主。
他又說,自九五年起進行了「香港心血風險因素普遍性調查」,並於○○至○四年跟進近二千人,結果發現,在六十五歲以上的調查者中,一半患高血壓,三分一患糖尿病。
腹肥胖損心血管健康
調查又指出,以亞洲人的標準,男性腰圍在三十六吋以上;女性腰圍在三十二吋以上,便屬腹部肥胖,接受調查者中,有二成六的男性及三成四的女性有腹部肥胖,另外,肥胖亦最能引致高血壓及糖尿病,有三十八吋腰圍的比有三十吋腰圍的男性,患上高血壓及糖尿病的風險分別高四及六倍;而有三十五吋比有二十六吋腰圍的女性,風險更分別高五及十倍。
張文勇解釋,女性在更年期前後,心血管健康會有很大改變,「更年期後會差咗」,他又表示代謝綜合症是同時肥胖、高血壓、血糖水平偏高及異常血脂水平,有該症的人患上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