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堂」堂主 - 陸俠(媒體工作者)

「二流堂」堂主 - 陸俠(媒體工作者)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人民日報》刊發了七八千字的長篇檄文〈粉碎中國的裴多菲俱樂部「二流堂」〉,吹響了揭批「二流堂」的號角。
讓中央黨報如此興師動眾的「二流堂」究竟是甚麼性質的組織呢?說來好笑,原來那不過是抗戰時重慶的一所叫「碧廬」的房子,住過不少流亡的左翼文化人,有劇作家吳祖光,音樂家盛家倫,演員金山、呂恩、張瑞芳,記者高集、高汾,漫畫家丁聰,民主人士沈求我、薩空了,還有經常到那裏聚會的夏衍、戴浩、黃苗子、郁風等。那時的左翼文化人過的是波西米亞的生活,夜裏通宵達旦歡聚,上午個個睡懶覺不起床。有一次郭沫若上午去「碧廬」,發現裏面的人都沒起來,就開玩笑地說:「你們都像『二流子』」。於是這批文化人很樂意以「二流子」自居,並把居所稱為「二流堂」。

這批流亡的左翼文化人個個都是窮光蛋,為他們遮風擋雨提供住所的乃是有孟嘗君之稱的唐瑜,他是「碧廬」的主人,自然就是「二流堂」堂主。唐瑜是南洋華僑,有個闊哥哥經常滙錢給他。據吳祖光說,唐瑜從南洋到重慶的時候,帶回小轎車、大卡車好多輛,車上裝滿了吃的用的東西。但他喜歡和窮文人交朋友,吃的用的都讓大家分享了,還把車賣了,散盡家財,蓋了好幾處房子,讓流亡的文化人居住。吳祖光說,有一次他和唐瑜走在路上,一輛豪華轎車從他們身邊飛馳而過,泥水濺了他們一身。唐瑜呆呆地目送那輛車遠去,對吳祖光說:「那是我的車,賣了……」
文革中有一次在體育館開批鬥會揪夏衍、唐瑜,唐瑜看到有人在拍紀錄片,「我認出那機器是我在一九五一年化裝到香港購買的,頗感親切。」唐瑜的《「二流堂」紀事》,裏面都是這樣的故事。當年仗義疏財支援左翼文化,沒料到為此受盡磨難。讓人讀來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