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個故事<br>搖頭丸之父痛蒲友濫藥

一個人一個故事
搖頭丸之父痛蒲友濫藥

搖頭丸(Ecstasy),是蒲友Wet妹在狂野派對中,忘我亢奮“Fing”頭服用的軟性毒品。搖頭丸荼毒青少年,但「搖頭丸之父」、美國生化專家舒爾金(AlexanderShulgin),當年研發這「丸仔」是用作精神病藥物,對於自己的「精心傑作」淪為遺害人間的毒品,卻是他始料不及。

「它已一發不可收拾了!」八十歲的舒爾金日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談到搖頭丸為禍人間時說,藥物與毒品,只是一線之差,「搖頭丸極有可能成為精神病藥物,現在這機會被摧毀了」。

製藥初衷為治抑鬱症

自小沉迷化學的舒爾金,對迷幻藥更是瘋狂。他少年時在海軍服役,某次拇指受傷感染,護士給他一杯含鎮靜劑的橙汁,自此就對迷幻劑和藥理學產生濃烈興趣,踏上一條迷幻不歸路。
在大半生的研究生涯,他將自己當作白老鼠,親身試過四千多次「迷幻經歷」,可能是全球吞服最多軟性毒品的人。他前後發明近二百種迷幻化合物,有的令人興奮、鎮靜、驚厥、改變聽力甚至失去感覺。

甘做白老鼠親嘗毒品

七十年代初,曾任國家衞生研究所顧問的舒爾金,發現一種集興奮劑和迷幻藥於一身的藥物──MDMA。七六年他成功用這配方研製出搖頭丸,他形容服食搖頭丸是「十分愉快的經歷」,「可以看到平時欣賞不到的東西」,並深信它有效治療抑鬱症等精神病。
舒爾金辛苦研究的一番心血,最後竟成為毒販的搖錢樹。搖頭丸被濫用問題嚴重,其藥用研究亦停滯不前。對於自己的發明禍害人間,他竟說:「(有人死去)雖然令人悲傷,但不會影響到我,我只是一名研究者,沒有考慮發明的物質是好是壞。」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