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面迷思

換面迷思

排斥風險

英國矯形醫生哈欽森說:「換面手術不是非必要的救命手術,只是改善生活的矯形手術。」但換面手術風險高,移植後短期可能會血管栓塞,中期可能會排斥新面皮,長期服抗排斥藥更會削弱免疫力和增加患癌風險,病人最後可能連面皮都失去,要進行更多矯形手術,可能比毀容更痛苦。
就像全球首名成功接受手部移植的新西蘭男病人哈勒姆,最後寧願切除新換來的手,醫生指摘他不按指示完成抗排斥療程,但他說新手毫無感覺,像隻死人手,他無法忍受。換面有一樣的排斥和感覺,現在就沒有人敢肯定換面的人康復後是否能自然作出笑容及其他表情。

身份危機

換面手術引起一個道德爭議,就是接受移植的人換面後,到底是自己還是捐面者,還是兩張面孔都不是,那將出現身份危機。
根據醫學界表示,換面後其實不像自己也不像死去的捐面者,模樣應該是兩個之間,既有捐面者的膚色和紋理,也有本身的骨骼輪廓。換句話說,有的是第三張面孔。
英國移植學會道德委員會主席威格莫爾就說:「樣貌跟個人身份的感覺有密切關係,所以接受換面的人一定要適應一個新的身份,以及旁人對自己的反應。」

淪為交易

如果電影《奪面雙雄》中,尊特拉華達和尼古拉斯基治對掉臉孔,不留一絲疤痕的情節成真,「變面」可以是一大商機,人們高價買下各俊男美女的樣貌,實行「臉容交易」。但整形外科醫生陳祖鈞表示,在可見將來都不易做到。「做手術一會有疤痕,不像電影。換面只限於極度需要的人。」何榮潤醫生認為,就算將來換面技術成熟,沒有排斥、沒有疤痕,「改頭換面」還是很渺茫,因為「皮膚在不同的骨骼上有不同樣貌,就算你要湯告魯斯個鼻,你的鼻骨沒有那麼高也無用。」
本報記者/英國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