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投資市場而言,2005上半年是金融資產的豐收期:股票、商品、債券和物業都有上佳表現。但最近債券價格已轉弱,油價亦已回落,雖然股市經過10月份的調整後升浪重展,但早前熾熱的物業市場卻呈現了冷卻的迹象,當中是否有一些不為人所留意的因素已經改變?
其中一項解釋,是為資產價格提供支持的「資金」供應減少。當然,資金的概念難以捉摸,而投資者所需要的,是一個可以量度的定義,最理想的,自然是具備前瞻性的特質。
方法之一,是觀察全球貨幣供應擴張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鴻溝。我們有理由假設,隨着時間的流逝,用作支持經濟交易的貨幣需求,或多或少會與產出的增長同步。倘若貨幣供應的增長較產出迅速,便意味着金融市場上存在「過量」資金;相反,當貨幣擴張追不上產出增長步伐,資金就抽離市場,以應付實質經濟所需。
求過於供 問題衍生
這是理論上的觀點,但這理論在過往又是否行得通呢?附圖所顯示的,是七大工業國工業產出及經通脹調整後M3貨幣供應的年度增長率。
每當貨幣供應增長跌至低於產出擴張(意味資金供應為負數)時,問題便會隨之而來,例如1987年股災、1990年代初期美國樓市暴跌、1994年初債券市場調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0年上一次熊市的突然出現。
比較正常的狀況,是貨幣供應增長超越產出。在這情況下,市場通常會有較佳表現,當然,相對表現可以是南轅北轍。資金傾向流往估值較低,以及具備特別吸引其注意因素的資產,例如2003年初,股票相對債券便宜,而在連串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刺激下,經濟活動和企業盈利預期會開始回升,結果,股市就成為了資金過剩的主要受惠者。
在2004年中,資金狀況逆轉,全球經濟增長亦在該年年底出現放緩,及至2005年初,貨幣供應與產出的增長再度出現巨大鴻溝,以致縱使美國利率穩步上升,但股票、債券和物業市場在去年夏季之前均見走勢凌厲。不過,隨着工業活動加速,而通脹又見飆升,令實質M3供應減少,這個鴻溝近期又再開始收窄。
若然2006年資金轉趨緊絀,會否意味着會有一個或多個市場疲軟呢?
最新的調查顯示,七大工業國的工業產出增長將於2006年復甦,蓋過現時實質M3的擴張速度。不過,隨着近期能源價格回落使通脹率下調,實質貨幣走勢亦可能會有輕微改善。因此,雖然難以預料貨幣供應/產出增長鴻溝會否變成負數,但資金狀況對市場的支持會較2005年遜色,卻是清楚不過。
美股落後 有迹可尋
一旦資金趨緊絀,哪些資產會首當其衝呢?那些在資金供過於求時吸引最多投機資金流入的市場,顯然危機最大,這包括了低評級企業和新興市場債券、拉丁美洲和東歐股市、美國和部份歐元區國家的住宅物業及若干商品。倘若資金撤離而導致美國不斷擴大的經常帳赤字未獲填補,美元亦可能下跌。
倘若資金緊絀,已發展國家股票市場的表現,可能會相對堅挺,部份原因乃估值問題。自1985年以來,股票的收益率一直高於平均水平,但實質債券孳息卻不尋常地偏低。另一項利好股市的因素,是股票因企業併購和股份回購而有強勁需求。股市暢旺緣於充裕現金流和低廉的借貸成本,而這兩項因素看來都不會迅速改變。
資金分析對於決定各地投資取向以及評估全球形勢十分重要。近期歐洲和日本的貨幣供應增長過度情況較美國尤甚,有助解釋美元資產表現落後的原因。展望後市,聯儲局收緊銀根及樓市冷卻雖對美國經濟構成拖累,以致美股落後於歐日市場,但經濟動力增長將會令三地距離收窄,加上相對估值改善,這也許暗示投資者應該增加在美國的投資比重。
以往,資金鴻溝通常會在市況出現轉弱迹象時或之前關上,但利淡訊號迄今尚未出現,所以現在採取守勢仍屬言之尚早,但投資者在未來數月仍應對此鴻溝多加留意。
SimonWard高級投資策略師
本文乃作者的觀點及意見,故未必反映恆昇的內部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