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認購輪較多有原因

理財智慧:認購輪較多有原因

一般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股價上升,代表股東的財富增值。對於股東而言,財富上升自然高興,因此買入認購輪,當股價上升而帶來輪價上升之時,賺取利潤的那一刻會較心安理得,因為正股股東高興之時,持有認購輪的投資者亦會高興。
相反,如果正股價格下跌,代表了股東財富減少。對於股東而言,自然不高興。如果這時購買了股份的認沽輪的話,輪價雖然會因為股價下跌而上升,原則上持有認沽輪的投資者應該覺得高興,但事實是因為在賺錢的同時,有股東會不高興,所以心理上,就算買認沽輪賺了錢,但總覺得有些不安樂的感覺。
上述描述的情況,特別容易出現於股市大瀉的時候。例如在股災之前大手沽空期指,在股市大跌後便能獲利豐厚,但在賺錢的同時,會看到很多股民傷亡慘重,而市面上則出現零售消費行業蕭條,那麼就算賺到錢,心裏總會覺得有些不安樂,好像是賺了些「不義之財」似的。

買跌等於「不義」?

未知這種是否中國人的道德觀,而因為有這種正義的觀念,因此投資者不喜歡進行沽空,又或者買沽輪。市場現時可買賣的窩輪之中,認購輪和認沽輪的發行比例是九比一,便說明了一切。這反映了香港的投資者喜歡買認購輪多於買認沽輪,如果要發行多些認沽輪,可能要先改變投資者對於買跌等於「不義」的觀念。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