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窩輪市場的認購證與認沽證比例不平衡,差不多每發行9隻認購輪,才會有1隻認沽輪發行,而這個情況使到很多人都不明白(包括筆者在內),為何認購輪和認沽輪的比例會那麼懸殊?
對於發行人而言,最好的方式,是認購輪與認沽輪齊發,發行認購輪的上升風險,剛剛好被發行認沽輪的下跌風險所抵銷,那麼對沖窩輪風險的工夫便會較少。而且同一時間輪商能夠收到發行認購輪與發行認沽輪的「溢金」(Premium)。不過,這種情況是假設了兩種窩輪的條款相若,而且售出的數量亦相等,這樣窩輪發行商所做的對沖風險工夫會較少。
假設仍是2001年以前舊例的話,輪商若同時發行認購輪和認沽輪,因為要同時作出配售才可上市,那麼對沖起來會較容易。但在新例之下,輪商發行窩輪,要在上市之後看過市況,才知道賣不賣得出去。如果認購輪和認沽輪的需求不平衡,縱使已發行了認沽輪和認購輪各一,最終都可能要各自進行對沖活動,不能把風險互相抵銷。
認購認沽輪九一比
因為現在的窩輪發行機制是市場主導的,那麼認購輪與認沽輪的九一之比,其實反映了香港投資者是喜歡買升多於買跌。但為何港人會偏好多買升而少買跌呢?明天再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