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物 - 陶傑

獵物 - 陶傑

一位房地局常秘(這樣的職銜,只有香港才有)拒絕接受立法會「聆訊」,理由是向地產商增批樓面問題,受審計署不公平對待,正要求司法覆核,經其上司「鬍鬚孫」發出殖民地時代的「訓令」,長俸千萬元,隨時遭懲罰而泡湯,只有出席立法會,但拒絕開口。
在中國政府的眼中,這位拒不從命的高官應是伸張「強勢行政主導」的典範。何物立法會,是不是閻王殿?閻王要你三更到,豈敢留人到五更,如果這位先生不現身,立法會還可以引用殖民地時代港英暗中賦與的「特權」,將梁某綁拿歸案,還可以一判罰款,二判入獄,萬一將來「人大」有這等權力,豈不是反了?
立法會的帳委會主席,不是甚麼民主派,而是親中人士,帳委會人員亦有親中政黨議員。追打一名高官,並非什麼泛民主派之專利,親中議員審訊高官起來,發揮審訊地主反革命份子的DNA,往往措詞更兇,嘴臉更惡。立法會的權力過大,不因民主派佔幾多席而定,而是結構性的問題。獵物左閃右避,可憐一介政務高官,殖民地時代的「天之驕子」,特區時代淪為「看你還往哪裏跑」的一個人肉Target,見其人今日之倉皇,即可明白當日高等華人鄧蓮如、黎慶寧之辭職,移居海外,獵兔子、喝下午茶,保全人格晚節之明智。

「地產主義經濟」的魔影,吞噬了一名資深政務官的聲譽。一名高官尚未退休,已有許多人虎視眈眈,盯着他會不會在領足公積金和長俸之後「替地產商打工」。
在殖民地時代,英國來的高官任滿,有一張船票,招待環遊世界,然後榮歸祖家,衛奕信、霍德、麥理浩、彭定康等,沒有一人留在殖民地,為他們當時頤氣指使過的地產商打工的,因為這是一個帝國的民族和人格尊嚴。
是殖民主義之「優越性」吧——殖民地是低一等的社會,一名帝國員佐,出任高官,切不可與殖民地的商人、女人或藝妓感情太過親近,退休後有一份優厚長俸,意思就是叫你不要再留下來打甚麼私家工,好好享受退休後的田園生活。一個殖民地英官在任滿後還對這個場子依依不捨,留在香港,追逐名、利、色、權,跟一眾穿西裝的土人混在一起,英文叫做Gonenative,會被自己人看不起的。
因此麥理浩退休了,靜靜獨居在蘇格蘭,香港的事情,衛奕信等人退休了,懶得評論。不要用「我對香港有感情」來做「搵食」的藉口,拿得起放得下,是一名紳士的品格修養。
特區的華裔高官,退休之後,沒有這條瀟灑的退路,難道叫他們移居張家界當陶淵明?還是「祖國需要你」,香港的「行政管理優勢」,「國家」很想借鑑,不如來甘肅蘭州當一個地委書記,平時夾着一根煙,監管着一批農民替雞鴨排隊注射禽流感疫苗,每月工資八百元,還有香港的一份八萬元的長糧慢慢「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