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美元長線弱勢未改變

投資名言:美元長線弱勢未改變

美元在2005年呈現強勢,令不少市場人士都大感意外。但若仔細察看,美元強勢其實並不全面,只是集中在滙市中常見的交易貨幣罷了。美國的4大貿易夥伴中,其中3個國家(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國)的貨幣滙價在05年兌美元都出現升幅;至於金價、油價,以至多隻商品價格,在05年兌美元亦先後創出新高,反映美元結構性利淡因素未有改變,其所謂「強勢」於未來1年能否延續,頓成疑問。

即使美元今年大幅反彈,惟現水平美滙的實質貿易加權指數相對其2002年2月的高位仍低了14%。筆者相信,美元短線的利好因素於未來數月將逐漸減退,而長線結構性利淡因素則未有改變,美元若全面回復弱勢,最終將有助遏抑全球貿易失衡,以至投資及儲蓄失衡等現象。
美元自年初以來兌多隻主要貨幣(包括歐元、日圓、英鎊、澳元及紐元等)呈強,背後利好因素不難理解。

結構性因素仍利淡
首先,美國短息拾級而上,年內加息7次,累積加幅達175個基點;同期歐元區及日本的息口則未有轉變,新西蘭加息2次共50個基點,澳洲加息1次幅度為25個基點,而英國則減息1次減幅25個基點。息差擴闊,成為美元借勢反彈的主因。此外,美元去年底曾一面倒呈現跌勢,兌歐元更屢創新低,市場上一度囤積了大量美元淡倉,但隨着上述息差因素陸續浮現,美元淡友遂被殺個措手不及。

兩大法寶暫托美元
雖然聯儲局聲稱,過去1年多的加息行動,主要是為了防範通脹過熱。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元自02年以來出現劇跌,本身也是可導致通脹上升的潛在因素之一(因貨幣貶值令入口價格上升),故此,若說聯儲局於過去一年的積極加息是想「紓緩」美元跌勢,這說法亦不是沒有根據的。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為了剌激就業市場,製造更多新職位,於去年10月通過「國土投資法案」,大削美國企業於海外分公司在調回利潤時所需繳交的利得稅,稅率由原先最高的35%減至5.25%,減稅措施於今年底屆滿,估計美國企業其間調回本土的金額達2000至5000億美元,當中有3成牽涉外滙交易(即買入美元)活動。若說美國政府想藉此令美元止跌,同樣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然而,無論是息差走勢、以至上述減稅措施觸發美元回調的支持因素,預料都會於未來月份逐漸消退。

息差優勢收窄難免

筆者預期,美國短息將在06年首季見頂,而歐元區以及日本央行將會由現在起至明年初進入加息周期的倒數。隨着息差停止擴闊,滙市焦點將再次返回長線宏觀因素,特別是美國的雙赤數字之上。
美國經常帳赤字預計於明年進一步攀升至GDP的6.5%,即增加約630億美元。美國並不能無止境地依賴海外資金來填補赤字,一旦整體美元重納跌軌,筆者相信,其跌勢將足以演變成為另一場大風暴,而市場上似乎有愈來愈多有識之士正忙於為這場潛在的風暴做好準備。
執筆時黃金價格已曾升破500美元,創下18年來新高,其他主要金屬價格包括銀、銅、鋅及鋁等也屢創新高。

金價狂升內藏玄機
金屬價格狂升,除了是有實質的供求因素支持外,也有迹象顯示有愈來愈多的機構性投資者為了對沖美元的新一輪潛在跌勢,寧願選擇持有「實物」資產(tangibleassets)作避難所,以防傳統「非實物」貨幣制度最終可能會出現的信心危機。
筆者認為,上述的對沖行動,本身當然也存在着一定的投機成份,因此普通散戶不宜盲目跟風。然而,筆者也同意應該把個人資產組合的外滙成份分散,例如可考慮持有約1至2成的實物黃金、金礦股及天然資源類股份(這類股份企業本身也持有實物資產),另外也可以透過持有環球類股債均衡組合來分散外滙風險。
外滙投資策略分面,長線投資者可考慮在未來月份分段吸納主要外幣,並累積美元淡倉,惟一般投資者持有外滙的比重不宜超過整體資產組合的3成,並宜先與投資顧問商討及了解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