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939)上市已經有20多天,原則上,按照現時的慣例,上市20天以後,港交所可以考慮特別情況,容許窩輪商發行窩輪。
在香港未容許發行建設銀行窩輪之前,新加坡市場已率先有建設銀行的窩輪上市。雖然建行不在新加坡上市,但是新加坡卻有窩輪這種衍生工具發行,而且更能夠做到與香港的正股同步上市,這點真的令人驚訝!
雖然香港是世界第一大窩輪市場,但新加坡的發展亦很迅速,人家能夠做到窩輪與正股同步上市,而香港則未能做到,究竟出現甚麼問題?是人家太過進取,還是香港的條例太過落後?
對於窩輪發行商來說,如果市場不單只有正股,還有沽空正股相關產品如期貨期權的產品的機制,那麼在對沖窩輪風險以及把窩輪價格釐定方面,也會比較方便。
缺乏對沖風險渠道
早前港交所宣布推出建設銀行的股票期貨及股票期權,這有助窩輪發行商對沖有關風險。例如要釐定窩輪合理價值,流動性提供者便可以參考股票期權的引伸波幅,然後才決定窩輪售價。如果發行了認購輪,可以透過吸納股票認購期權,或持有股票期貨長倉,對沖發行認購輪的風險。可能因此關係,香港要待有股票期貨期權面世後,才容許股票窩輪的出現。
但令筆者大惑不解的就是,在市場缺乏有關期權期貨對沖風險之時,為何新加坡輪商可以先發輪?是他們有其他對沖辦法,還是香港反應太慢?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