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等於ID - 李登

名片等於ID - 李登

飯局、酒宴、紅白二事,好些酬酢場合,遇上生張熟李,我們少不免互相交換名片。生張是頭一趟見面,看人家名片是初步摸底。熟李久不見面,轉了職業換了身分,新名片是給你存檔。這樣說來,名片就可說是非官式的ID。
這種ID人人設計得不同。有些名片上但見挨挨擠擠印滿了頭銜,一開三手風琴一樣。上面頭銜之多,正好比梁山泊那塊石碣上一○八個好漢的名單。要把它全看完,少說得花上一頓飯工夫。有的名片倒簡單,光有姓名電話號碼,沒一字半個頭銜,真是清湯寡水。

這長方形的小紙片,日本人原來挺看重,身分地位都在上面看出來。只因日本是個「縱向社會」,重視階級,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說他們交換名片,光一天就竟有四千萬張之多。每人平均有三張以上的不同名片,絕不會把各種不同頭銜都擠在同一張名片上。換句話說,某甲要是醫生,就不會在醫生的名片上加上他是扶輪社會長的頭銜。
這樣說來,日本人名片上的頭銜,當然不會跟梁山好漢的名單那麼長了。
可簡而清而帶幽默感的,我看還得數簡而清先生的名片。聽說他給自己冠上這樣的頭銜:"Sometimewriter.Full-timeb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