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只要有遐想,升空可成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昨與逾千大專師生真情對話,團長胡世祥說中國航天得以迅速發展,是因航天員敢於遐想,發揮較知識更有力量的想像力;太空人費俊龍就是於太空艙忽發奇想,大翻觔斗,以證明中國太空人的能力。 記者:翁煜雄 白琳 倪清江
太空人等昨晨九時到達中文大學演講堂,逾千名科大、中大及教育學院師生報以熱烈掌聲,鎂光燈閃個不絕。嫦娥奔月等傳說標誌中國千年升空夢,團長胡世祥致辭時稱,如今夢想成真,只因太空人愛「遐想」,像其名字般:「胡世祥,胡思想,即瞎想,又可說是遐想。」他說知識有限,但想像力卻可激發無限創意。他說已故領導人毛澤東及鄧小平,當年就是敢於「狂想」,才令中國由遭嘲笑「連發射火箭基地也沒有」,現卻可「幫美國公司發射人造衞星,賺些美元花花。」
太空雖失重 聶稱心不變
費俊龍升空遐想更源於幼時,他回答教院校長莫禮時提問時稱,影響他至深的老師:「是第一個跟我說飛碟故事的;那時開始,我有這個遐想,上太空。」
神六升空精采一幕,是費俊龍像孫悟空般,在宇宙穹蒼翻觔斗。他昨解釋說,當時正思考如何顯示已適應太空生活,又想起曾看過外國太空人翻觔斗片段,突然想到可做出這個計劃以外的動作,更連打四次前空翻,其間因太空艙狹窄,動作須小心翼翼,但終完成創舉:「讓其他國際同行看看,中國太空人亦能做到。」
聶海勝腦海的事情,感性得多;他說人在太空會失重,名與利同時變得輕淡,但「人心就不會變,在太空中,只會覺得一些事物更為親切,包括祖國及親人。」他說父母是一生良師,就是這兩位不懂科技的老農民,帶着幼時的他看家裏附近跑道升降的飛機:「他們雖然不懂,但說這就是偉大呀。」
航天計劃幕後功臣功不可沒,胡世祥說,科研人員為確保太空人能活着回來;研究員需解決食物問題,令食物不會因太硬而不能進食,亦不因太軟而變粉末:「而且他們(研究員)三十五歲以下的佔八成,俄羅斯航天人員也驚歎我們研究員的年輕。」
研究毀樓房 農民反安慰
其實,農民也出了一分力;他說研究期間曾誤毀一村落部份田地樓房,他硬着頭皮安撫村民,但老農民着他別擔心,要繼續研究,他只好流着淚叫工人為居民修補樓房。或許就這是這些支持,讓費俊龍在太空聽到國歌時會如此激動。
因時間有限,只有數名學生有機會發問,中大女生王寶儀問航天科技有否用於民間,代表團成員說航天技術可發射人造衞星,為民間電訊網絡服務,部份儀器亦可用於交通工具。王會後解釋,擔心國內發展航天科技忽略農民生活:「希望佢哋盡量科技民用啦。」
科大校長朱經武及中大校長劉遵義,亦贊同學生應敢於想像,才可創新。對於胡世祥說將來會邀請本地大專院校校長到航天基地參觀,三位校長亦稱屆時一定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