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ura位於吉隆坡中心區金河的一旁。第一次到KL,只有一所百盛百貨公司比較登樣,民生早已小康,就是未精緻;那時年,八十年代中下旬就是新加坡的烏節路才起步,吉隆坡這個從清朝唐人葉亞來的手上立地站起來的城市,仍然充滿南洋風味。
今天名滿世界的摩天高廈雙子塔,標誌着與新加坡平分大都會風采的里程碑,KLCC一帶,露天咖啡店,各式菜館,國際名牌,十分齊全;不少新加坡人倒過來度周末,來KL吃喝玩樂。發展了,南洋風味漸掉,在街上不再撞到穿沙龍的印度人或馬來人,更不要說唐人。全球一體化最先遺忘便是傳統特色流轉了千百年的衣着風景。
但Sakura仍在,沒有人用中文叫它櫻花,那樣會很七十年代。
但它的裝潢實在也很七十年代,相信當年紅透東南亞的依達隨書登台唱歌(多厲害,隨書登台,唱歌!)定會在華僑Fans們簇擁來此吃馬華特色餐。
公元2005年了,Sakura的深色地毯,茶色玻璃枱面與咖啡色絨面不銹鋼架子的椅子仍然懷舊,甚至有點貼近現時歐洲已流行起來懷七十年代舊的潮流;不變,不動,時尚這個風水盤子還是會轉回來了,當人們的腦袋想創意想得累了,都會回去搜括懷舊的意念點子。
Sakura賣的菜也肯定多年不變。那麼多年了,看到這個名字,自己便不期然產生雞皮豎毛,打死不願進去,它讓我想起童年時有一對忘記了叫甚麼姊妹花的雙妹嘜樂隊;假眼睫毛長得蓋了半塊臉,冬菰頭蓋了另外半塊面,餘下塗得又紅又腫的嘴唇,似SexShop賣的橡膠公仔,其中一人的名字忘記了,另外一位叫櫻花,還是二人就叫櫻花姊妹花?實在記不起來。
反正Sakura讓我想起橡膠公仔櫻花,所以一直抗拒入內進食。直至一次吉隆坡客戶知我喜吃咖喱魚頭,打包急凍送到香港,讓我們樂樂地吃了好幾天,才知道那是Sakura的著名產品,還有伴吃的Ajar雜菜與香辣江魚仔,讓我每次到KL,必到Sak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