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聯儲局最新公布的會議紀錄可見,其貨幣政策取向在未來6個月將會有所改變,立場極可能從現時的「收緊」放寬至「中性」甚或「寬鬆」。
過往,我一直堅持自己的看法,就是以美國債務相對產值比例(debt-to-GDPratio)高達300%的超高負債看來,美國已沒有解決問題的良方妙藥,啟動印鈔機相信會是唯一的出路。
過於緊絀的貨幣政策,將會導致如股價和樓價等資產價格受壓,這絕非聯儲局會考慮的一杯茶。最終結果是通脹將居高不下──我在這裏為通脹設置了一個定義,就是鈔票的購買力不斷遭受蠶食。
在某些時候,譬如70年代時,鈔票購買力遭蠶食是透過消費物價迅速上升顯示出來,但在其他時候,金錢購買力萎縮卻是由地產、股票、藝術品及債券等大幅升值所反映,近年差不多所有資產雞犬皆升,便是典型的例子。但無論是透過消費物價還是資產升值展示,兩者仍有一共通點,就是相比起十年或二十年前,相同數目的金錢,今日只能買到一個若干百分比的物品。
資產升幅有高低
假如聯儲局繼續狂印鈔票,所有物品的價格都會上升,分別只在於部份物品的升幅會較大,而這個狂印鈔票國家,其貨幣(這裏所指的自然是美元)滙價必然會轉弱。美國投資者所需面對的唯一問題,是猜度升得較多的,究竟會是消費物價還是資產價格。如果重演過去20年的歷史是由資產價格通脹領風騷,又會是哪一類資產備受垂青?此外,如果美元持續貶值,又會是哪一隻貨幣受惠最大呢?
要知道不揀錯資產投資是十分重要的,只要看看自從1997年以來恒生指數、香港樓價和油價的不同表現,便有深刻體會──今日的恒生指數和香港樓價均不比97年時高,但油價卻上升了逾4倍。我相信不同資產類別表現分道揚鑣的情況仍會持續。
必須提出的是,我認為日後到了某一時刻,投資者會對美元失去信心,屆時他們會蜂擁轉投美股和美債以外的其他投資。這並不意味着美元資產的名義價格會一洩如注,只不過是用一些硬貨幣如黃金或一些非美元貨幣作為量度單位(尤其是那些較美國更願追求緊縮貨幣政策國家的貨幣),美元資產的價值會急轉直下。所指的會是哪些貨幣,我們難有肯定答案,因為差不多所有央行都有狂印銀紙的癖好,而只有供應有限的貨幣(如黃金、白銀和白金)才會有可觀升幅。
金價續跑贏美股
我曾展示過杜指相對金價的走勢圖(見10月31日本欄),今日想進一步作出補充。再一次看看該圖(見附圖),其間杜指相對金價的浮動波幅介乎1至45。當比率低於5時,金價相形昂貴而股價則顯得便宜;相反,當比率高於20時,股票相對昂貴而金價則顯得便宜。
自2000年至今,該比率的走勢頗為有趣。在2000年當股市處於峯頂之際,杜指相對金價的比率為45,即是要用45盎斯的黃金才可買入1單位杜指;其後股市愈走愈低,直至2002年10月才喘定,而杜指相對黃金的比率亦同步下滑。有趣的是,縱使股市已止跌回升,有關比率仍然未能止瀉,原因是金價的上升速度比股價反彈的速度更快,結果是現時只需用22.4盎斯黃金,便可買到1單位杜指。
很明顯,自2000年以來,金價的表現較股市為優,而我相信這趨勢在未來數年仍將繼續,直至黃金投資者用少於10盎斯的黃金便可買到1單位杜指為止。基於這看法,我建議若要買美股的話,不如買黃金會更為化算。不過,現階段美股和金價均已明顯出現超買,我估計兩者日內會有5%至10%的調整空間。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