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3日本欄曾刊登一篇題為「華創銳意變身零售股」的文章,當時華創(291)公布中期業績,半年純利為12.6億港元,按年增長70%,但若扣除物業價值重估所帶來的非經常性收益,華創的經營溢利實際有8.2億元,只較04年同期上升約11%。想不到短短3個月的努力,華創的盈利已遞增至18.68億元,按年上升78%,即使扣除物業重估的非經常性收益,華創首3季的盈利仍顯著上升47%。
華創期內表現最佳的業務為零售業,當中包括超市、內地品牌時尚產品及華潤堂等香港零售店。單以第3個季度計算,雖然只錄得盈利200萬元,但主要受期內增持華潤萬家的投資成本,以及新品牌推出初期錄得虧損所影響。由於第3季為零售業為傳統淡季,所以有關業務表現已十分理想。而首3季華創的零售業務更錄得高達1.07億元的盈利,比去年同期上升近1倍,可見華創的零售業務已步入收成期。
零售步入收成期
事實上,除了零售業務外,華創的飲料業務表現更佳。截至9月底止,飲品業務首3季的盈利上升48%至1.9億元;其中全國品牌「雪花」啤酒的銷量較去年同期上升47%至128萬千升。集團估計,「雪花」啤酒全年的銷量將可超過140萬千升,銷量跑贏「燕京」及「青島」啤酒。
由此可見,投資者除了視華創為一隻內地零售股外,亦應該留意此股具有啤酒業務的概念,除了拿新宇(3389)、聯華(980)、物美(8277)、國美(493)及永樂(503)作比較外,亦應該留意青島啤酒(168)及金威啤酒(124)的股價表現。綜觀上述一眾內地零售及啤酒股,市盈率幾乎全都超過20倍,以華創現時的市盈率只有17.6倍計算,預期市盈率更可望下跌至只有約13倍,那麼華創的現價豈非十分超值?
業務已找到定位
事實上,華創過去4年的股價明顯落後於大市,主要是投資者一直在摸索華創的業務定位。不過,今年頭3個季度的業績表現,已明確地對市場顯示,華創近年將業務定位轉至內地零售及飲品業的努力已取得成功,相信市場對華創的觀感將會有極顯著的改變。
記得我仍在證券行時,華創曾以約14元的價格配股,其後股價便持續下滑,未曾重回該水平。既然現時市場對此股的前景已明顯改觀,相信其股價將不難重上14元阻力位,並可望在明年第一季重上15元水平。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