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官員喜歡到風景優美的地方如北戴河、盧山去開會,對此還產生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公費旅遊」。不知年尾世界各地政要來港開世貿會議,又順便去了海洋公園和迪士尼的話,會不會被人認為是在濫用公帑去旅遊。
私人機構因為比較重視盈利和效率,所以較少被質疑「公費旅遊」的問題。不過,跨國企業的管理層也一樣會不時到其他地方開會,除了聯絡感情和交換意見之外,也兼有順道考察,以及表示公司重視到當地投資的象徵意義。今年印度是全球的投資熱點之一,上星期滙豐銀行約20名董事就浩浩蕩蕩跑去新德里開會,並參觀了孟買和海德拉巴等商業城市,不知是否打算增加在印度的投資。
事實上,跨國公司到印度召開董事會已蔚然成風,例如今年5月諾基亞高層曾在新德里開大會,之後就宣布明年在印度開設手機製造廠;6月份,韓國公司Posco的老闆到了印度,隨即宣布在當地興建鋼鐵廠,投資額達到120億美元,這是印度有史以來最大的單一外國投資項目。
社會嚴重兩極化
上面提到的是外來直接投資的情況,在間接投資方面的收穫也不錯,年初至今,孟買股市已上升了30.5%,升上8615點水平,平均PE達18.6倍,成績足以同其他「明星市場」如俄羅斯、南韓和日本互相輝映,比起差強人意的中國股市,更是不知強了多少倍。
那麼現在是不是應該「瞓身」買印股呢?其實回顧歷史,印度的崛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印度之路」更是形容荊棘滿途的代名詞。
在二次大戰之後,印度繼承了英國人留下的法制、公務員系統、基建以及大筆的英鎊儲備,其經濟發展的基礎本來不錯,底子比積弱百年兼內戰、外患不斷的中國要好得多。此外,印度的白領多通曉英語,軟件工業更是人才濟濟,都令西方投資者感到親切。擁有如此多的優勢,但幾十年來,印度的經濟發展卻乏善足陳,近20年來更跑輸中國九條街,用股市的術語,是高開低收。直到90年代真正改革以來,才開始有些成效。
此外,印度也是兩極分化十分嚴重的國家,少數精英創作的軟件雖已行銷全世界,但在其他方面仍然很落後,例如手機和固網電話用戶只及中國的20%,高速公路總長度也只是中國的11%左右,輕工業產值更是拍馬都追不上。投資者在追逐「印度神話」時,不要忘記新興市場的風險。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