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詞典鬧戀愛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跟詞典鬧戀愛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讀完黃燦然《我的衣食父母》後,更相信一個人對文字的愛好,多少是夙緣。如果不是,怎麼解釋他自修英文時那種如醉如癡的喜悅呢?他十多歲從福建移居香港,因語言不通,沒有上學,在製衣廠打工。在大陸雖然唸到高二,但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也背不出來。一九八二年春,他在重生英文夜校入學讀英文。因「重生」使他聯想到學英文給他帶來重生的機會。學校用的是從ABC學起的初階英語課本。但「奇跡發生了,從夜校第一堂課起,我便對英文入迷,就像當初唸第一個中文就對漢語入迷一樣。」
他買的第一本字典是三聯書店《新英漢詞典》。入夜校第二年,他到Swindon買了葉芝詩選。葉芝的詩,以他當時的英文程度來說,是高不可攀的。他不自量力把詩集買下來,可以解說是對自己一個承諾:努力自修英文,務求看得懂葉芝和其他英語作家的作品。

他捧着《新英漢詞典》開始大量閱讀英語的課外讀物。他說他「命中注定要靠英漢詞典自學。」兩年時間修完香港六年制的小學課程後,到廣州華僑學生補習學校修讀了三個月,拿到了一個資格,終於如願考入暨南大學國際新聞專業。他繼續捧着字典大量閱讀課外英語讀物,因為他認識到,就算在大學的英語課程都考到個「優」,也只能勉強稱為略懂英語。
黃燦然這篇文章講的是跟辭書的戀愛史。在翻譯帕斯捷爾納克(Pasternak)的過程中,他已意識到《新英漢詞典》的一些缺憾,於是「另結新歡」,找來鄭易里的《英華大詞典》做補充。這兩本詞典既陪伴他到《大公報》當國際新聞的翻譯,公餘之暇又幫助他翻譯像聶魯達(Neruda)這類國際詩人的新詩。一九九一年陸谷孫的《英漢大辭典》終於上市。這本書令他意識到,英漢詞典是他衣食父母。「如果我有甚麼值得張揚的自我為是,那就是,我對各種詞典尤其是英漢詞典的編纂者,常懷感激之情。」
黃燦然是詩人,翻譯家。從他這篇自述文章可以看出,他今天的成就,全是自學得來的。苦是苦了點,但正如他所說:「沿途的風光確是迷人,值得你汗流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