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天宣布將巴西森巴舞、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中國和蒙古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日本歌舞伎等四十三項各地傳統民間藝術,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鑑於全球許多瀕危的語言、音樂、風俗、舞蹈具有重要的價值,聯合國在一九九八年宣布要建立名錄,並採取保護措施。
急需立即保護
今次是教科文組織第三批列入文化遺產名錄內的口頭藝術,也可能是最後一批。中國的崑曲和古琴藝術分別在二○○一年和二○○三年入選為代表作之一。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說:「儘管這些文化展示出強而有力的一面,但許多是急需立即保護的。」
美聯社
蒙古族長調民歌
字少腔長
流傳在蒙古草原上的長調民歌,是中蒙兩國共同申報的文化遺產。長調民歌字少腔長、高亢悠遠、紓緩自由,既敍事又抒情,表達了草原兒女獨有的深情。長調民歌由馬頭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歌詞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巴西森巴舞
源自非洲
森巴舞源自非洲安哥拉的一種肚皮舞,十六世紀經黑奴貿易帶入拉丁美洲,後來黑奴跟歐洲移民和印第安土著接觸多了,糅合了波希米亞的波爾卡舞、古巴的哈巴湼拉舞和巴西本土的馬克西歇舞,逐漸演變成一種上下扭動腹部、擺動臀部的森巴舞,成為巴西的國舞。
維族木卡姆藝術
舞樂合一
木卡姆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表演,流傳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十九個國家,維吾爾族的木卡姆以「十二木卡姆」最著名,包括「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是東、西方舞樂文化交流的心血結晶。
日本歌舞伎
女人禁演
源自十七世紀初,一個純女子的劇團在京都河畔表演一種融合了佛經、舞蹈和諷刺喜劇的戲劇,迅即風靡全國,引來不少娼妓模仿,表演之餘還兼做皮肉生意,德川幕府遂下令禁止女人演戲,從事歌舞伎的劇團便起用年輕的美男子扮演女角,慢慢更成為了一種傳統。
土耳其旋轉舞
宗教舞蹈
伊斯蘭教本來是否定宗教音樂,但蘇非派卻別具一格,利用音樂與舞蹈達到人神合一的境界。在鼓聲伴奏,頭戴高帽、穿着寬鬆長袍的舞者,把雙手張開,自顧自地在音樂下不停自轉,代表地球沿着自己的軸心自轉,並逐漸進入恍惚狀態,達到所謂人神合一的境界。
韓國江陵端午祭
祈求豐收
起源於九世紀的高麗王朝,是古朝鮮農業社會祈求豐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神活動。祭祀儀式會舉行五天,有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南北方言比賽、跆拳道等具有傳統特色的活動和表演。
美聯社/新華社/《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