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到處都是超級市場?更令人難忘的一樣舊事,名叫雜貨店。
雜貨店的白米裝在一排大木桶裏,堆得像小丘高,走進去一點還有各號油埕,有不同的油斗裝載。另一邊賣片糖,有一種深綠色的大鐵秤子,用黑色的砝碼。掌櫃穿一件唐裝,用算盤算帳。有一隻老貓瞇縫着眼睛蹲在一角,豐年瑞雪,客似雲來,牠把一切貨殖繁華都已看破,沉沉地在民國十二年的幽深處入定。
雜貨店裏頭有一種書法:首先是黑木金漆的招牌,然後是插在米裏的木籤板上寫的中國數字,還有掌櫃先生戴着老花眼鏡伏案疾書的收據貨單。雜貨店的味道,是一層重重的油膩拌雜着冰糖,還有一分淡淡的墨香,天花板垂下來的老吊扇,把一個溽暑旋得又深又長。
去外國讀書的日子,久別歸來,最叫人鼻子微酸的一刻是下樓到街角的雜貨店走一回。老闆多了一頭風霜的白髮,兩個夥計也明顯地老了,呵呵呵,他們看着你長大,都記得你小時每星期來買鎮江醋和醬油。他們會像對小輩一樣跟你話家常。老闆娘呢?她去年中了風,長卧在家,不再守住舖頭了,小店很舊,只是多擺了一副播映着《天龍訣》的彩色電視機,那頭老貓仍然在懶洋洋地打着盹。
雜貨店是大江南北的一座鄉情的博物館,嶺南的店子,多半有一個「隆」字:佑興隆、三利隆、裕昌隆,江南小鎮的雜貨老店又多以主人的名字作招牌,像蘇州,有一家雜貨店叫做孫春陽,其店分為南北貨、海貨、腌臘、醬貨等各部諸房,由於以誠立店,以德從商,童叟無欺的一直興盛了二百多年,直到所謂的「解放」。江南雜貨店多半還掛上「真不二價」的布幔,廣東則還附一條「賒借免問」,一家雜貨店,經歷了幾許兵荒馬亂,小橋流水的一座林家舖子,見證了百年的晦月和雞啼。
像這樣的老字號,一家接一家地消失了,反而英國的鞋店、法國的麵包舖,二百年的歲月小店還有許多。當超級市場的連鎖店開了一家又一家,貨架陳列的是麥提莎朱古力、家樂氏粟片、金冠絲苗米王,還有包裝精白的冰鮮雞,收銀員穿着制服,機械地打着收銀機,扔過來兩隻塑料袋,冷氣很充足,經理在監督着店員把幾箱公仔麵提上架,「效率」很高,「有咩嘢幫到你?」不,請勿誤會,一切都沒有問題,我尋找的是一隻老貓,一襲灰唐裝,失落在迷茫歲月的角落,我找不到的,謝謝你,你永遠幫唔到我。